法律專欄經濟犯罪案件:掌握被害人求償途徑,擬定您的應對策略

經濟犯罪案件:掌握被害人求償途徑,擬定您的應對策略

律點通
2025-06-21
5分鐘
刑事刑事訴訟損害賠償
LINE

經濟犯罪案件:掌握被害人求償途徑,擬定您的應對策略

身為經濟犯罪案件的被告,您可能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與不確定性。在刑事程序之外,您或許會擔心被害人會如何追討損失,以及這些求償行為將如何影響您的案件。理解被害人尋求救濟的管道,不僅能讓您對潛在的民事責任有所準備,更能成為您擬定訴訟策略、評估和解機會的關鍵。

本文將從《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的角度出發,雖然該法主要保障人身及性自主權受侵害的被害人,但其中仍有條文可能間接影響經濟犯罪被告。我們將深入探討被害人如何透過法律途徑追討財產損失,以及這些行動對您可能造成的影響。

一、財產犯罪被害人,無法直接獲得國家補償金

首先,您必須了解一個關鍵點:《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並未直接為單純的財產犯罪被害人提供國家補償金。該法明確定義了「犯罪被害人」與「犯罪被害補償金」的適用範圍:

《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第3條: 本法所稱犯罪行為,指故意或過失犯罪行為,且符合下列各款規定之一者: 一、中華民國人民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 二、中華民國人民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罪,而依中華民國法律應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 三、外國人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而依中華民國法律應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 本法所稱犯罪被害人,指因犯罪行為致生命、身體或性自主權遭受侵害之人。 本法所稱犯罪被害補償金,指國家對於因犯罪行為致死亡者之遺屬、致重傷及性自主權遭受侵害者,依本法所為之金錢給付。

這表示,如果被害人僅是財產受損(例如詐欺、竊盜等),而沒有伴隨生命、身體或性自主權的侵害,他們將無法向國家申請「犯罪被害補償金」。

這對您(被告)的意義是: 被害人若要追回損失,主要途徑仍是直接向您求償,而非透過國家補償機制。

二、犯罪被害人保護機構,可能協助被害人向您求償

雖然無法獲得國家補償金,但《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所設立的「犯罪被害人保護機構」(通常是各地的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分會),仍可能在某些方面協助財產犯罪的被害人追討損失。這些協助會直接影響到您。

  • 協助進行民事訴訟程序: 《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第11條規定,保護機構應協助犯罪被害人及其家屬進行訴訟程序。這不限於刑事訴訟,也包含民事訴訟。因此,被害人若想向您提起民事求償,保護機構可能會提供協助。

  • 協助調查您的財產: 這是對您影響最大的部分。《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第15條及《犯罪被害人保護機構組織及監督辦法》第4條皆規定,保護機構的業務範圍包括「協助調查犯罪行為人或依法應負賠償責任人之財產及民事求償等事項」。

此外,第19條更賦予保護機構取得您個人資料或財產資料的權限:

《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第19條: 保護機構及分會為執行本法所定保護服務,得請相關機關(構)、團體、法人提供犯罪被害人或其家屬之聯絡資料,及犯罪行為人或依法應負賠償責任之人之個人資料或財產資料;受請求者除法律另有規定者外,不得拒絕。

這對您(被告)的意義是: 保護機構有合法管道協助被害人調查您的財產狀況,這對於被害人提起民事求償並進行強制執行至關重要。您應有所準備,因為被害人可能在保護機構的協助下,掌握您的財產資訊。

  • 經費補助: 《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第16條規定,保護機構得依需求評估結果,核發訴訟、非訟費用及律師費用補助。這表示,即便被害人經濟困難,他們仍有機會獲得法律協助,向您追討損失。

三、被害人向您求償的常見途徑

除了保護機構的協助,被害人通常會透過以下兩種主要方式,直接向您追討財產損失:

  1.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 這是最常見的求償方式之一。在刑事案件偵查或審判階段,被害人可以向法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要求您賠償因犯罪行為造成的財產損失。這種方式的優點是被害人無需繳納裁判費,且與刑事程序緊密結合。對於您而言,這意味著民事賠償責任將與您的刑事案件同時審理,法院可能會在刑事判決中一併處理民事賠償問題。

  2. 直接提起民事訴訟: 如果刑事案件尚未偵辦、最終不起訴或無罪,或者被害人選擇獨立進行,他們可以直接向民事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您賠償。這種情況下,被害人需要自行負擔裁判費,程序上與刑事案件各自獨立。

四、給經濟犯罪被告的應對建議

理解被害人的求償途徑,是您有效應對案件的第一步。以下是一些實務建議:

  • 評估自身責任與償債能力: 客觀評估您在案件中的責任程度,以及您是否有能力進行賠償。這將影響您在刑事程序中,是否考慮與被害人和解,以及和解條件的制定。

  • 考慮主動溝通與和解: 在專業法律協助下,考慮與被害人進行溝通,探討和解的可能性。主動提出合理的賠償方案,不僅可能減少您的民事責任,有時也能影響檢察官或法官在刑事案件中的量刑考量。

  • 整理自身財務狀況: 了解被害人可能透過保護機構調查您的財產,您應整理並了解自身的資產與負債狀況。這有助於您與律師討論應對策略,並為可能的民事賠償或強制執行做好準備。

  • 證據的保留與準備: 如果您認為自身並無責任,或對被害人提出的損失金額有異議,請務必妥善保留所有有利於您的證據,例如往來紀錄、契約、對話訊息等,這些都將是您在民事訴訟中抗辯的基礎。

結論

身為經濟犯罪被告,您所面對的挑戰不僅止於刑事層面。理解被害人如何透過《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的間接協助,以及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直接民事訴訟等途徑向您追討損失,是您有效應對的關鍵。主動了解這些潛在的民事責任,並在律師的協助下,積極評估和解、賠償的可能性,才能更全面地規劃您的應對策略,爭取最有利的結果。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身為經濟犯罪被告,我需要了解被害人求償途徑的原因是什麼?

A: 了解被害人的求償途徑,能讓您對案件的民事責任有全面的認識。這不僅有助於您預估可能面臨的賠償金額,更能影響您在刑事程序中是否考慮與被害人和解、如何與其協商,甚至可能影響檢察官或法官的量刑考量。提早掌握資訊,能讓您更策略性地應對案件。

Q: 被害人保護協會會如何協助財產犯罪的被害人,這對我有什麼影響?

A: 雖然被害人保護協會無法為單純的財產犯罪被害人提供國家補償金,但他們可以依據《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第15條和第19條,協助被害人調查您的財產資料,並提供民事求償的法律諮詢、訴訟程序協助,甚至核發訴訟費用及律師費用補助。這意味著被害人並非孤立無援,他們有機會在專業機構的協助下,更有效地向您追討損失,您應有所準備。

Q: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對我(被告)有何影響?

A: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是被害人在刑事案件進行中向您求償的方式,其最大特點是被害人無需繳納裁判費。對您而言,這代表民事賠償責任將與刑事責任在同一個程序中被審理。法官可能會在刑事判決中一併處理民事賠償部分,若您考慮與被害人和解,這將直接影響到刑事案件的結果,例如檢察官可能會考慮緩起訴,或法官可能給予較輕的刑罰或緩刑。

Q: 我主動向被害人提出和解或賠償,對我的案件會有幫助嗎?

A: 主動向被害人提出和解或賠償,通常對您的案件有正面幫助。在刑事案件中,若您能與被害人達成和解並履行賠償,這會被視為您有悔意、積極彌補損害的表現。檢察官或法官在審酌時,可能會因此給予較輕的量刑,例如緩起訴、緩刑,或減輕刑期。對於民事部分,和解則能避免冗長的訴訟程序,明確解決賠償責任,讓您能盡早擺脫案件的困擾。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