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企業名譽正在遭受攻擊嗎?
在競爭激烈的商場上,企業的信用和名譽如同生命線般重要。然而,當不實的流言蜚語、惡意的指控在市場上流傳,甚至透過網路快速散播時,您的事業可能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身為企業主,您需要了解如何運用法律工具,捍衛您的企業聲譽,並追究不法行為者的責任。
「律點通」將為您解析台灣法律如何界定與保護企業信用,並提供實用的防範與應對策略,讓您在面對這些挑戰時,能更有底氣。
企業名譽受損,可能涉及哪些法律責任?
當有人散布不利於您企業的資訊時,可能同時觸犯刑事和民事責任:
刑事責任:妨害信用罪與誹謗罪
這兩種罪名看似相似,但保護的法益有所不同:
妨害信用罪:保護企業的「經濟評價」
《中華民國刑法》第313條,專門保護個人或企業在社會上的經濟評價與信譽。這表示,如果有人散布不實的資訊,足以影響您的企業在商業上的信用,就可能構成此罪。
《中華民國刑法》第313條第1項:「散布流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之信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二十萬元以下罰金。」
《中華民國刑法》第313條第2項:「以廣播電視、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傳播工具犯前項之罪者,得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白話解釋:當有人散布「捏造的謠言」或「使用詐騙手法」,導致您的企業在金錢往來、商業合作上的信譽受損,就可能構成妨害信用罪。如果這些不實資訊是透過網路、社群媒體等快速傳播工具散布,刑責還會加重!
誹謗罪:保護企業負責人或個人的「品格名譽」
《中華民國刑法》第310條,則主要保護個人在社會上的人格與品格名譽。這通常針對那些直接攻擊企業負責人或員工個人品德、操守的言論。
《中華民國刑法》第310條第1項:「意圖散布於眾,而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者,為誹謗罪,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
《中華民國刑法》第310條第3項:「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但涉於私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者,不在此限。」
白話解釋:如果有人公開指責或傳播足以損害您個人或企業負責人名譽的事情,例如指控您「到處玩女人」或「人品低劣」,即使與企業經營無關,也可能構成誹謗罪。不過,如果對方能證明他說的是事實,原則上就不罰;但如果只是揭露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私事,即使為真,仍可能構成誹謗。
兩者關係:如果同一行為同時損害了企業的經濟信用和個人的品格名譽,法院通常會擇一較重的罪名來處罰。
民事責任: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除了刑事責任,您還可以向對方請求民事賠償,彌補企業因此遭受的損失。
《中華國民法》第195條第1項前段:「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健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操,或不法侵害其他人格法益而情節重大者,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其名譽被侵害者,並得請求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
白話解釋:這條法律明確指出,如果您的企業信用或個人名譽受到侵害,即使沒有直接的財產損失,您也可以向對方請求精神慰撫金。此外,您還可以要求對方採取適當措施來回復您的名譽,例如刊登道歉啟事等。
實務案例解析:從故事看懂法律界線
法律條文可能有些抽象,讓我們透過兩個常見的企業情境,來了解法院是如何判斷的:
案例一:惡意散布不實謠言,導致企業名譽受損
李老闆經營一家電子製造公司,在業界小有名氣。某天,一位與公司有過節的離職員工,在多個公開的科技論壇和社群媒體上,散布李老闆公司「使用假地址」、「借工廠演戲」、「低價高賣詐取暴利」等不實言論,甚至涉及李老闆的私德。這些言論迅速傳開,導致公司合作夥伴開始質疑,部分訂單也受到影響。
法院判決:法院經查證後發現,該離職員工所稱的「假地址」、「詐騙」等內容,與事實完全不符。且該員工在散布這些言論前,並未進行任何合理查證,屬於重大輕率的行為。至於涉及李老闆私德的內容,即使為真,也與公共利益無關,無法免責。因此,法院最終判決該離職員工構成妨害信用罪及加重誹謗罪。
給企業主的啟示: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即使是基於私人恩怨,也絕不能散布不實言論。對於企業主而言,一旦發現這類惡意攻擊,應立即蒐證並採取法律行動,因為法院會嚴格審查言論的真實性和散布者的查證義務。
案例二:競爭對手散布不實財務狀況,影響企業營運
王園長經營的幼兒園在當地頗受好評。然而,因為與房東在租金繳納上有些爭議(實為所得稅扣繳問題),另一家競爭幼兒園的負責人,卻向王園長的學生家長散布「王園長的幼兒園無法經營、可能收錢就走」、「租金、保全費都沒繳、將捲款潛逃」等不實流言。這些謠言讓家長們人心惶惶,甚至有家長考慮轉學,嚴重影響了王園長幼兒園的招生與營運。
法院判決:法院認定,競爭對手明知王園長幼兒園的財務問題有其原因,卻仍散布不實流言,意圖貶損王園長幼兒園的經濟履行能力及營業信譽。雖然王園長幼兒園的信用尚未「實際崩潰」,但這些言論已達到「足以損害」的程度。因此,法院判決該競爭對手構成妨害信用罪。
給企業主的啟示:此案例強調,妨害信用罪不以信用確已受損為必要,只要言論足以造成損害的「危險」即可。這提醒我們,在商業競爭中,散布任何可能損害他人經濟信用的不實資訊,都將面臨法律責任。企業主若遇到類似情況,應立即澄清並採取法律行動,避免損害擴大。
企業主實務操作指引:如何預防與應對?
面對可能發生的妨害信用或誹謗事件,企業主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1. 言論發表前:務必審慎查證
- 確保真實性:在對外發表任何可能涉及他人信用或名譽的言論前,務必進行充分且合理的查證,確保內容真實無誤。若無法證明為真實,至少應有相當理由確信其為真實。
- 區分事實與評論:明確區分所陳述的是客觀事實還是主觀評論。評論應基於可受公評之事實,且為善意、合理,避免情緒性或惡意攻訐。
2. 避免散布不實資訊
- 不捏造、不誇大:切勿憑空捏造、杜撰或誇大不實的事實,尤其是在涉及他人經濟狀況、經營能力、債務狀況等敏感資訊時。
- 避免涉及私德:即使所言為真,但若內容僅涉及他人私德且與公共利益無關,仍可能構成誹謗。應避免公開討論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隱私。
3. 注意言論傳播方式與範圍
- 「散布於眾」的界線:理解「散布於眾」的法律概念。公開的社群平台(如臉書公開貼文、粉絲專頁留言)、廣播、電視、報章雜誌等,均可能被認定為散布於眾。而私訊、僅限少數特定成員的封閉群組,則較難構成,但仍需視具體情況判斷。
- 謹慎使用網路工具:網路傳播速度快、影響範圍廣,一旦不實言論散布出去,難以完全回收。應特別謹慎使用電子通訊、網際網路等工具發表言論。
4. 企業內部管理與風險控管
- 建立言論規範:企業應建立明確的內部言論規範,要求員工在對外發表與公司業務、客戶、競爭者相關言論時,務必遵守法律規定,避免散布不實或損害他人信用的資訊。
- 員工教育訓練:定期對員工進行法律教育訓練,使其了解妨害信用、誹謗等罪名的構成要件及法律責任,提高法律意識。
- 危機處理機制:建立完善的危機處理機制,一旦發生不實言論散布事件,能迅速應對、澄清,將損害降至最低。
5. 證據保全
- 立即保全證據:若自身信用或名譽遭受侵害,應立即保全相關證據,包括不實言論的內容、散布方式、時間、對象等,例如截圖、錄音、錄影、網頁備份等,以便後續追究法律責任。
結語
在現代商業環境中,企業的聲譽是無價資產。當您的企業不幸成為不實言論的受害者時,了解相關法律知識並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至關重要。希望本文能幫助您建立起防護網,保護您的事業不受侵害,讓您的企業在穩健的基礎上持續發展。記住,掌握法律武器,是您保護自身權益的第一步!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妨害信用罪和誹謗罪的差別是什麼?
A: 妨害信用罪主要保護的是企業或個人在社會上的「經濟評價」與「信譽」,例如財務狀況、經營能力等。而誹謗罪則主要保護個人在社會上的「人格」與「品格名譽」,例如操守、道德等。雖然保護的法益不同,但在實務上,同一行為可能同時觸犯兩者,法院會從一重處斷。
Q: 我要怎麼證明對方散布的是「流言」?
A: 證明「流言」的關鍵在於其內容是「虛偽不實」或「毫無事實根據」。您可以透過提出相關文件、交易紀錄、會計報表、證人證詞等,來證明對方所散布的資訊與客觀事實不符。法院會審查言論內容是否與客觀事實相符,以及散布者是否有合理查證義務卻未履行。
Q: 網路上的私訊或封閉群組留言,會構成妨害信用或誹謗嗎?
A: 這取決於是否構成「散布於眾」。一般而言,僅傳送給特定少數人的私訊(如LINE私訊)通常不構成「散布於眾」。然而,若是在臉書公開貼文、粉絲專頁留言,或在成員眾多、不特定人可輕易加入的封閉群組中發布,則可能被認定為「散布於眾」而構成犯罪。法院會審酌群組性質、成員人數及訊息可及性來判斷。
Q: 如果我的企業信用受損,除了刑事責任,還能要求民事賠償嗎?
A: 是的,即使對方被判刑事有罪,您仍可以依據《民法》第184條(侵權行為)和第195條(非財產上損害賠償)向對方請求民事賠償。這包括您因信用受損而造成的財產損失(如訂單流失、業務減少)以及非財產上的損害(精神慰撫金)。您也可以請求法院命令對方採取適當措施來回復您的名譽,例如刊登道歉啟事。
Q: 我該如何蒐集對我不利言論的證據?
A: 蒐集證據是關鍵。您應立即對不實言論進行截圖、拍照或錄影,並標註時間、平台、網址或帳號。如果是語音或影片,則要進行錄音錄影。如果是不實的書面文件,則要保留原始文件。越詳細、越完整的證據,越有利於後續的法律追訴。請務必保持證據的原始性和完整性。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名譽受損求償指南:公眾人物如何捍衛自身權益?
身為公眾人物,名譽是您的第二生命。當不實言論或惡意攻擊侵害您的名譽時,該如何運用法律武器捍衛自身權益?本文將深入淺出解析台灣名譽權損害賠償的法律依據、精神慰撫金的計算方式、回復名譽的途徑,並透過實際案例,提供您實用的法律自保與求償策略,讓您不再孤單面對網路霸凌與惡意誹謗。
名譽受損怎麼辦?誹謗求償關鍵證據與法律指南
遭遇名譽權侵害,卻不知如何提告求償?本文為您深入解析台灣名譽權侵害的法律構成要件與舉證責任,透過白話法條說明與實務案例,教您如何有效蒐證、證明損害,並避開常見訴訟盲點,助您捍衛自身權益,成功爭取應有的賠償。
妨害信用罪纏身?被告家屬必懂的法律應對指南
當家人面臨「妨害信用罪」的指控,您是否感到無助與困惑?這篇文章將為被告家屬提供清晰的法律解析,從罪名構成、刑責、民事賠償到實務案例,助您理解案件走向,掌握應對策略,不再徬徨。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