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商業信用遭惡意損害?法律途徑助您重拾聲譽

商業信用遭惡意損害?法律途徑助您重拾聲譽

律點通
2025-07-05
5分鐘
刑事信用保護名譽權
LINE

商業信用遭惡意損害?法律途徑助您重拾聲譽

在商業世界中,信用是企業的生命線。然而,當惡意流言、不實指控如野火般蔓延,對您的公司或個人信用造成致命打擊時,您是否感到無助與憤怒?別擔心,身為「律點通」,我將為您剖析台灣法律如何保護您的商業信用,並提供實用的應對策略,助您在面對信用危機時,不再孤單。

惡意損害信用的法律界線:妨害信用罪與誹謗罪

當有人散布不實言論,意圖損害您的商業信用或名譽時,這可能觸犯了刑法中的相關罪名。主要涉及的法條有:

1. 刑法第313條:妨害信用罪

這條法律旨在保護企業或個人的「經濟信用」,也就是支付能力、履行契約的誠信等經濟評價。如果有人透過「散布流言」或「詐術」來傷害您的商業信用,就可能構成此罪。

《刑法》第313條:「散布流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之信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二十萬元以下罰金。以廣播電視、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傳播工具犯前項之罪者,得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白話解釋: 條文中的「散布流言」是指散播虛假不實的言論,讓很多人知道;「詐術」則是使用欺騙的手段。只要這些行為足以讓社會大眾對您的公司或個人在經濟上的評價產生負面看法,即使還沒造成實際的財務損失,也可能構成犯罪。特別是透過網路、電視等方式散布,刑責還會加重。

2. 刑法第310條:誹謗罪

與妨害信用罪不同,誹謗罪保護的是個人的「品格名譽」,也就是在社會上所受的一般性評價。當有人公開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您名譽的事情,且意圖讓大眾知悉時,就可能構成誹謗罪。

《刑法》第310條:「意圖散布於眾,而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者,為誹謗罪,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散布文字、圖畫犯前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萬元以下罰金。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但涉於私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者,不在此限。」

白話解釋: 如果有人公開說了會讓您名譽受損的事,即使是真事,但如果內容與公共利益無關,只是涉及您的私德,還是不能免責。同樣地,如果用文字或圖片在網路上散布,刑責也會加重。

一個行為,兩種傷害:妨害信用與誹謗的競合

在實務上,一個行為往往可能同時損害您的名譽和信用。例如,指控某公司是「詐騙集團」或「財務狀況不佳」,這既貶損了公司的名譽,也直接損害了其經濟信用。此時,根據《刑法》第55條「想像競合犯」的規定,法院會從較重的罪名來處罰。

實務案例解析:從故事看懂法律

為了讓您更了解這些法律如何應用,我們來看兩個實際案例:

案例一:前員工的網路惡意攻擊

小陳曾是某科技公司的高階主管,離職後因與公司負責人有私人糾紛,心生不滿。他透過電子郵件和社群媒體,向公司的合作夥伴及客戶散布不實訊息,聲稱公司使用「假地址」、有「低價採購高價轉售」的詐欺行為,甚至指控負責人「私生活不檢點」。這些言論迅速在業界傳開,導致公司業務受到嚴重影響,合作夥伴開始質疑其信譽。

法律解析: 法院審理後認定,小陳的行為構成「加重誹謗罪」及「以電子通訊方式妨害信用罪」。法院指出,小陳的指控多為虛假或未經合理查證,例如「假地址」其實是合作公司的地址;而商業合約糾紛不等於詐欺。至於「私生活不檢點」更是個人私德,與公共利益無關,即使為真也無法免責。小陳利用網路的廣泛傳播力散布不實訊息,最終被判刑。

案例二:競爭對手的惡意中傷

一家專利技術公司在市場上表現突出,引來同業競爭對手的眼紅。在一次專利訴訟尚未有結果前,競爭對手的老闆卻四處向該公司的供應商和客戶散布流言,聲稱「那家公司已經輸了官司,要賠好幾百萬,過年後就要倒閉了,千萬別再供貨給他們!」這些不實言論導致該公司的訂單量銳減,面臨巨大的經營壓力。

法律解析: 法院認定競爭對手的行為構成「妨害信用罪」。判決強調,在法律程序尚未結束前,散布這種關於財務狀況和經營危機的虛假訊息,明顯是為了競爭目的而惡意損害他人的商業信用。即使沒有造成實際倒閉,只要足以讓社會大眾對該公司的營業信譽產生負面觀感,就已構成犯罪。

如何預防與應對:給商業信用被害人的建議

面對惡意攻擊,主動出擊是最好的防禦。以下是給您的實用建議:

1. 建立完善內部管理與風險控制機制

健全的內部流程、財務透明度與資訊安全保護,能有效降低被惡意攻擊的風險。當外部出現不實指控時,清晰的內部記錄和規範能提供強而有力的反駁證據,證明您的清白。

2. 即時澄清與證據蒐集

一旦發現不實流言或詐術行為,應立即採取行動。透過官方聲明、律師函等正式管道澄清事實。同時,務必完整蒐集所有證據,包括:

  • 不實言論的截圖(務必包含時間、平台、發布者資訊)
  • 相關對話紀錄、電子郵件
  • 因不實言論造成的業務損失證明(如訂單減少、客戶流失)
  • 其他足以證明對方惡意或內容不實的資料

3. 善用法律途徑維護權益

蒐集證據後,您可以考慮提起刑事告訴,追究對方的刑事責任。同時,也可以提起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彌補因信用受損所造成的經濟損失。

總結:捍衛您的商業信用

商業信用是企業最寶貴的資產,不應任由惡意攻擊者踐踏。了解妨害信用罪與誹謗罪的法律規定,學會如何蒐集證據並採取法律行動,是您在危機中保護自身權益的關鍵。面對不實指控,勇敢站出來,讓法律成為您最堅實的後盾,幫助您重拾商業聲譽,繼續穩健前行。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如果有人在網路上匿名散布我公司的負面消息,我該怎麼辦?

A: 首先,盡快截圖或錄影保存所有相關的網路內容,包含網址、發布時間、平台名稱等資訊。即使是匿名,網路平台通常有IP位址或其他數位足跡可供追查。您可以向警方報案,並提供這些證據,請警方協助調閱發布者的資訊。同時,考慮發布官方聲明澄清,並評估是否提起刑事妨害信用或誹謗告訴,以及民事損害賠償訴訟。

Q: 我如何證明對方散布的內容是「不實流言」?需要百分之百證明嗎?

A: 您需要證明對方散布的內容與客觀事實不符,或對方在散布前未經合理查證。法律上不要求您證明對方內容百分之百不真實,但您需要提出證據來反駁其說法。例如,如果對方指控您公司財務不佳,您可以提供近期財務報表證明穩健;如果對方指控您詐欺,您可以提供合約、交易紀錄等證明交易合法性。重點在於對方言論的虛妄不實性,以及其是否未盡合理查證義務。

Q: 如果對方散布的內容部分真實,部分不實,還能提告嗎?

A: 可以。即使部分內容真實,但若其中包含虛假、誇大或惡意扭曲的部分,且足以損害您的名譽或信用,仍可能構成妨害信用或誹謗。特別是若涉及私德且與公共利益無關的真實內容,也可能無法免責。關鍵在於整體言論是否意圖損害您的評價,以及其不實或不當之處。

Q: 提告妨害信用或誹謗罪,大約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有結果?

A: 刑事案件的偵查和審理時間因個案複雜度、證據多寡、被告是否配合等因素而異。通常從報案到偵查終結可能數月不等,若進入法院審理階段,一審判決可能需要半年至一年,甚至更久。若有上訴,時間會更長。民事訴訟亦是如此。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持續與檢警、法院配合,並提供所需證據。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