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虛擬貨幣交易惹官司?VASP法規與洗錢防制全解析

虛擬貨幣交易惹官司?VASP法規與洗錢防制全解析

律點通
2025-06-29
5分鐘
刑事洗錢防制虛擬資產
LINE

虛擬貨幣交易惹官司?VASP法規與洗錢防制全解析

身處網路時代,虛擬貨幣交易已成為日常,但隨之而來的法律風險卻常被忽略。如果您正因虛擬貨幣相關交易而面臨網路犯罪指控,例如洗錢、詐欺等,感到迷茫無助,這篇文章就是為您而寫。我們將以最白話的方式,帶您了解台灣針對虛擬資產服務(VASP)的相關法規,釐清您可能面臨的法律問題,助您理解案件的來龍去脈。

什麼是「虛擬資產服務商」(VASP)?我會是嗎?

很多人以為,只有大型虛擬貨幣交易所才算「虛擬資產服務商」(VASP)。但事實上,法律對 VASP 的定義比您想像的更廣泛。根據《虛擬通貨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防制洗錢及打擊資恐辦法》第2條第1項第1款,VASP指的是「為他人從事」以下活動「為業者」:

《虛擬通貨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防制洗錢及打擊資恐辦法》第2條第1項第1款:「本辦法用詞,定義如下:一、虛擬通貨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以下簡稱本事業):指為他人從事下列活動為業者。(一)虛擬通貨與新臺幣、外國貨幣及大陸地區、香港或澳門發行之貨幣間之交換。(二)虛擬通貨間之交換。(三)進行虛擬通貨之移轉。(四)保管、管理虛擬通貨或提供相關管理工具。(五)參與及提供虛擬通貨發行或銷售之相關金融服務。」

簡單來說,只要您是持續性、反覆地為別人進行虛擬貨幣的買賣、交換、轉移、保管,甚至提供相關金融服務,並以此作為主要收入來源,即使您沒有成立公司,也可能被認定為「為業」,進而落入 VASP 的範疇,必須遵守相關法規。

虛擬貨幣交易,法律最在意什麼?

在虛擬貨幣領域,法律最核心的關注點是「洗錢防制」(AML)與「認識客戶」(KYC)。這是為了防止不法資金透過虛擬貨幣交易進行漂白。

  • 洗錢防制(AML):目的在阻斷犯罪所得的流通,讓不法資金無所遁形。
  • 認識客戶(KYC):這是 AML 的基礎。它要求從事虛擬貨幣相關業務的人,必須確實驗證交易對象的身分,了解對方的交易目的和資金來源。這不僅是開戶時的義務,更要對交易行為進行「持續監控」,看看有沒有異常狀況。

如果您被認定為 VASP,卻未依法完成洗錢防制登記,後果可能很嚴重。根據《洗錢防制法》第6條第5項規定:

《洗錢防制法》第6條第5項:「違反第一項規定未完成洗錢防制、服務能量登記或登錄而提供虛擬資產服務、第三方支付服務,或其洗錢防制登記經撤銷或廢止、服務能量登錄經廢止或失效而仍提供虛擬資產服務、第三方支付服務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五百萬元以下罰金。」

這表示,未依法登記就經營虛擬資產服務,是可能面臨刑事責任的!此外,如果您的交易被認定涉及洗錢,即使錢不屬於您,也可能依《洗錢防制法》第25條第1項規定被「沒收」。

真實案例:法官怎麼看「個人幣商」?

以下透過兩個真實案例,讓您更了解法院在判斷虛擬貨幣交易行為時的考量:

案例一:信賴平台KYC,獲判無罪

小王在某知名虛擬貨幣交易平台上,幫一位名叫「老李」的用戶買賣泰達幣。老李在平台上是個活躍的「幣商」,且該平台本身有對用戶進行嚴格的身分驗證(KYC)。後來,老李被查出涉及詐騙與洗錢,小王也因此被捲入官司。檢察官認為小王可能知道老李在洗錢。然而,法院最終判決小王無罪。法院認為,小王在有正規平台進行 KYC 的情況下,信賴老李已通過平台驗證是合理的。而且,除了這筆交易,小王與其他人的虛擬貨幣買賣紀錄大多正常,與詐騙集團的洗錢模式不同。這顯示法院在判斷時,會綜合考量行為人的整體交易模式和對平台的信賴程度。

案例二:未盡KYC與紀錄保存義務,判決有罪

阿陳自己經營虛擬貨幣買賣業務,他沒有像大型交易所那樣對客戶進行身分驗證,也沒有好好保留交易紀錄。後來,有詐騙集團利用阿陳的帳戶收受被害人的款項,再指示阿陳將這些錢轉成虛擬貨幣。阿陳辯稱他無法判斷交易對象的身分,也疏於保留紀錄,並非故意幫助洗錢。然而,法院最終認定阿陳犯了洗錢罪。法院強調,虛擬貨幣交易的匿名性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若從事相關業務卻未採取任何身分驗證和紀錄保存措施,即使聲稱不知情,也很難被採信,這會被視為有幫助洗錢的故意。

案例啟示: 這兩個案例形成鮮明對比。即使是個人進行虛擬貨幣買賣,如果被認定為「為業」,就必須盡到「認識客戶」(KYC)和「保留交易紀錄」的義務。如果您是在正規、有嚴格 KYC 機制的平台上交易,法院可能會採信您對平台的信賴;但如果您是私下進行場外交易(OTC),且未採取任何防範措施,一旦資金來源不明或涉及不法,您將面臨嚴重的法律風險。

給網路犯罪被告的實用建議

如果您目前正捲入虛擬貨幣相關的法律案件,以下幾點是您應當理解並採取的態度:

  1. 全面檢視與保存所有交易紀錄:無論是聊天紀錄、轉帳明細、虛擬貨幣錢包地址、交易時間、交易量,甚至與對方的對話內容,都可能是證明您清白的關鍵證據。務必完整保存,並思考這些紀錄如何證明您的交易目的與資金往來是合法的。

  2. 釐清「為業」的認定標準:回想您的虛擬貨幣交易頻率、金額、是否公開招攬客戶、是否收取手續費或賺取價差作為主要收入。這將有助於判斷您是否可能被認定為「虛擬資產服務商」,進而釐清您應負擔的法遵義務。

  3. 了解「認識客戶」(KYC)的意義:即使您過去沒有嚴格執行 KYC,現在也應該思考,當時您對交易對象的了解程度有多少?是否曾核對身分?對方提供的資訊是否合理?這些回顧有助於您向檢察官或法官解釋當時的情況。

  4. 坦誠面對,積極配合調查:在法律程序中,誠實面對並積極配合調查,提供所有相關資訊,是保護自己的重要一步。這有助於讓司法機關了解事實全貌,避免誤判。

結論:理解法律,保護自己

虛擬貨幣的發展迅速,相關法律規範也日益完善。如果您不幸捲入網路犯罪案件,特別是涉及虛擬貨幣的指控,請務必理解法律對虛擬資產服務的定義、洗錢防制義務以及法院在實務上的判斷標準。這不僅能幫助您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面臨的處境,也能讓您在司法程序中,更有方向地為自己辯護。記住,法律並非遙不可及,理解它,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我只是偶爾幫朋友買賣虛擬貨幣,這樣也會被認定是VASP嗎?

A: 法律上判斷是否為「為業」,會綜合考量您的交易頻率、交易量、是否公開招攬客戶、以及是否有持續性地從中收取手續費或價差作為主要收入。偶爾且非營利性質的幫忙,通常不會被認定為 VASP。但若交易頻繁、金額較大,且有營利目的,即使是個人也可能被認定為「為業」,進而需要遵守 VASP 的相關法規,例如進行 KYC 和保存交易紀錄。

Q: 如果我的虛擬貨幣交易,資金來源被懷疑與詐騙有關,我該怎麼證明清白?

A: 您需要提供所有能證明資金來源合法性的證據,例如:您的銀行對帳單、虛擬貨幣交易所的交易紀錄、與交易對象的通訊紀錄(如聊天訊息)、交易合約或協議等。這些證據應能顯示您交易的真實目的、資金流向的合理性,以及您已盡到合理的身分查證義務。例如,證明您是透過正規交易所進行交易,並且對方已通過交易所的 KYC 驗證。

Q: 我以前不知道要對交易對象做KYC,現在被指控洗錢,怎麼辦?

A: 法律不允許以「不知法」作為免責的理由,但您過去的認知和行為模式仍是法院審酌的因素。您可以向檢察官或法官說明當時對法規的不了解,並提供所有能證明您沒有洗錢故意或詐欺故意的證據。例如,證明您的交易是基於真實的買賣目的,且您沒有收到任何異常的警告或提示。同時,積極配合調查,提供所有相關交易紀錄,展現您的誠意。

Q: 我的虛擬貨幣被沒收了,還有機會拿回來嗎?

A: 根據《洗錢防制法》第25條第1項,洗錢之財物不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均沒收之。這表示,一旦被認定為洗錢所得,即使您不是洗錢行為人,該財物也可能被沒收。若您認為被沒收的財產並非犯罪所得,或您對沒收判決有異議,您需要提出足夠的證據來證明該財產的合法來源,並透過法律程序(如上訴)來爭取權益。這通常需要專業法律協助。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