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虛擬貨幣交易風險?青年必知法律陷阱與自保術

虛擬貨幣交易風險?青年必知法律陷阱與自保術

律點通
2025-06-29
5分鐘
刑事虛擬資產刑事法律
LINE

嘿,年輕的朋友們!玩虛擬貨幣,別讓自己變被告!

你是不是也對虛擬貨幣感到好奇,甚至想試試水溫,賺點零用錢?在數位時代,虛擬貨幣的確充滿機會,但同時也隱藏著不少法律陷阱。特別是當心那些看似「輕鬆賺」的機會,一不小心,你可能就會從「玩家」變成「被告」。今天,律點通要來跟大家聊聊,玩虛擬貨幣,到底有哪些你不能不知道的法律規定,以及怎麼保護自己,別讓自己誤觸法網。

虛擬貨幣不是法外之地!這些法律你得知道

很多人以為虛擬貨幣交易沒人管,這是大錯特錯!台灣政府已經有明確的法律,針對虛擬資產服務(VASP)進行規範,目的就是為了防堵洗錢。就算你不是專業的虛擬貨幣交易所,只是偶爾幫朋友換幣,或是當「個人幣商」賺點價差,也一樣要特別小心。

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洗錢防制法》:

《洗錢防制法》第6條:「提供虛擬資產服務、第三方支付服務之事業或人員未向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完成洗錢防制、服務能量登記或登錄者,不得提供虛擬資產服務、第三方支付服務。…違反第一項規定未完成洗錢防制、服務能量登記或登錄而提供虛擬資產服務、第三方支付服務,或其洗錢防制登記經撤銷或廢止、服務能量登錄經廢止或失效而仍提供虛擬資產服務、第三方支付服務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五百萬元以下罰金。法人犯前項之罪者,除處罰其行為人外,對該法人亦科以前項十倍以下之罰金。」

這條法條白話來說,就是告訴你:只要你是在台灣提供虛擬資產服務,不論你是公司還是個人,都必須先向政府主管機關登記!如果沒登記就提供服務,或是登記被取消了還繼續做,最重可能會被判兩年有期徒刑,還要罰錢!

除了登記,還有一些重要的規定,都是為了防止虛擬貨幣被用來洗錢:

  • 身分確認 (KYC):就像銀行開戶一樣,虛擬資產服務商必須確認客戶的身分,了解你的交易目的。如果你是個人幣商,即便沒有法律強制要求,但為了自保,也強烈建議你這麼做!
  • 交易監控與申報:如果虛擬資產服務商發現任何可疑的交易,不論金額大小,都必須立即向法務部調查局申報
  • 旅行規則 (Travel Rule):這條規定比較特別,當你轉移虛擬貨幣給別人時,虛擬資產服務商必須取得轉出方和接收方的必要資訊(例如姓名、錢包資訊等),並傳遞給對方。如果資訊不全,交易就不能執行。

「我不知道」不是藉口!什麼是「不確定故意」?

在很多虛擬貨幣詐騙或洗錢案件中,被告常常會說:「我不知道這是詐騙的錢啊!」、「我只是幫朋友忙!」、「我只是賺點手續費!」但法院可不是這麼想的。

法院經常會引用一個重要的法律概念,叫做「不確定故意」。這代表什麼呢?就是說,雖然你可能不是直接想要去洗錢或詐騙,但你對於你的行為可能導致洗錢的結果,心裡其實有預料到,卻還是放任它發生

為什麼虛擬貨幣交易特別容易被認定有「不確定故意」?

  • 匿名性高:虛擬貨幣交易的特性,讓金流很難追查。
  • 場外交易風險大:透過非正規平台進行的「場外交易」(OTC),因為缺乏監管,更容易被不法份子利用。
  • 「賺價差」的誘惑:很多人為了賺取一點點的價差或手續費,就幫忙處理來路不明的虛擬貨幣,卻沒想到這可能就是洗錢的幫兇。

法院會看你是不是「應該知道」這些風險,例如你是不是有相關的交易經驗、有沒有做過基本的查證。即使你只是個「個人幣商」,法院也會認為你應該對金流的風險有所警覺。

這些真實案例,給你敲響警鐘!

來看看兩個真實的案例,這些都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

案例一:小陳的「幫忙」代幣交易

小陳,一個對虛擬貨幣有點概念的年輕人,看到網路廣告說可以幫忙代幣交易賺取不錯的價差。他心想,反正只是幫忙轉帳、買賣虛擬貨幣,又不是直接參與詐騙,應該沒事吧?於是,他把自己的銀行帳戶提供給一個「客戶」,讓對方把錢匯進來,然後他再按照指示,把這些錢拿去買虛擬貨幣,轉到指定的電子錢包。

結果呢?這些錢其實是詐騙集團從被害人那裡騙來的贓款!法院判決指出,小陳雖然沒有直接參與詐騙,但他明知道虛擬貨幣場外交易風險很高,卻沒有認真查證資金來源,只是為了賺那點價差就幫忙處理,這就是典型的「不確定故意」。最後,他被認定構成洗錢罪。

案例二:小李的「個人幣商」之路

小李平常有在做虛擬貨幣的買賣,算是個「個人幣商」。他知道詐騙集團很常利用虛擬貨幣來洗錢,也知道USDT泰達幣的匿名性很高。有一天,他接到一筆大單,對方要面交現金跟他買USDT。小李雖然有要求對方實名認證、簽聲明書,但其實他並沒有真正去查證這些錢的來源。他只是把收到的現金,換成USDT打到對方指定的錢包。

後來警方查出,這筆錢也是詐騙所得。法院認為,小李作為一個有經驗的個人幣商,應該更清楚虛擬貨幣的風險。他做的那些形式上的「避險」動作,並沒有真正達到防範洗錢的效果。法院判決他構成洗錢罪,因為他對金流可能涉及詐欺犯罪,其實是有所預見卻容任發生。更糟糕的是,他在被查獲後,還立刻清空了錢包裡的虛擬貨幣,這更讓法院確信他心裡有鬼。

這兩個案例都告訴我們,無論你是「幫忙」還是「做生意」,只要你處理的資金或虛擬貨幣來源不明,又沒有做好足夠的確認,就很容易被認定有「不確定故意」,進而觸犯洗錢罪。

如何保護自己?給青年被告的實用建議

年輕的朋友們,為了避免自己成為下一個案例,請務必記住以下幾點:

  1. 別隨便借出或賣掉你的帳戶!
  • 不論是銀行帳戶、虛擬貨幣交易所帳號,還是你的電子錢包,都絕對不能借給或賣給任何人使用!這幾乎是所有詐騙洗錢的開端。
  • 《刑法》第339條:「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 如果你把帳戶提供給詐騙集團使用,即使你沒有直接詐騙,也可能被認定為詐欺取財罪的「幫助犯」,或是洗錢罪的共犯。
  1. 陌生人的「高報酬」交易,請務必再三確認!
  • 如果有人找你進行「場外交易」(OTC),特別是對方要求你收現金換虛擬貨幣,或者用現金向你買幣,請務必提高警覺
  • 務必確認對方的身分:要求對方提供身分證明文件,並核對本人。
  • 了解交易目的:問清楚對方為什麼要這麼交易,是不是有合理的理由。如果對方支吾其詞,或是理由很牽強,請立即停止交易。
  • 驗證錢包身分:確認對方使用的錢包確實是他本人所持有和控制的。
  1. 遇到可疑情況,立即停止!
  • 如果交易過程中,你感覺「怪怪的」,例如對方不斷催促、提供的資訊前後矛盾、或是交易條件好到不真實,請立刻停止交易
  • 別抱持僥倖心態:就算只是賺一點點錢,只要是贓款,你都可能被牽連。
  1. 注意《洗錢防制法》的修法!
  • 《洗錢防制法》在2024年8月2日修正施行後,對於洗錢罪的罰則有些調整。雖然法官會根據「從舊從輕原則」(《刑法》第2條第1項),選擇對被告最有利的法律來判,但整體趨勢是對洗錢行為的打擊越來越嚴格

結論:保護自己,從警覺開始!

虛擬貨幣的世界充滿機會,但也充滿挑戰。作為年輕世代,我們更應該具備足夠的法律知識來保護自己。記住,任何涉及金錢或虛擬資產的交易,都必須保持高度警覺。不要因為一時的貪念或不察,讓自己陷入不必要的法律麻煩。保護好自己的帳戶,遠離來路不明的交易,你才能在這個數位時代中安全地前行!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我只是幫朋友用我的交易所帳號買賣一點虛擬貨幣,這樣會不會有事?

A: 即使是幫朋友,如果你的朋友使用的資金來源不明,或是他利用你的帳號從事不法活動,你都可能被牽連。法院會判斷你是否「知道」或「應該知道」這些風險。最好的做法是,只使用自己的帳號處理自己的合法資金,避免為他人代勞。

Q: 如果我發現我收到的虛擬貨幣可能是贓款,我該怎麼辦?

A: 立即停止任何進一步的交易!不要再轉移或使用這些虛擬貨幣。然後,盡快向警方或法務部調查局報案,說明情況並提供所有相關證據。主動報案並配合調查,有助於證明你沒有洗錢的故意。

Q: 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說可以幫忙處理虛擬貨幣,賺取高額佣金,這是什麼?

A: 這很可能是詐騙或洗錢集團的誘餌!他們會利用高額佣金吸引你提供帳戶或協助轉移贓款。這種行為風險極高,一旦參與,你很可能就成為共犯,面臨嚴重的刑事責任。記住,天上不會掉餡餅,高報酬通常伴隨著高風險和不法。

Q: 我是個人幣商,沒有向政府登記,這樣會違法嗎?

A: 根據《洗錢防制法》第6條,只要你「提供虛擬資產服務為業」,就必須向主管機關完成洗錢防制及服務能量的登記。雖然「個人幣商」的定義和規模界定在實務上仍有討論空間,但法院傾向於從「行為本質」和「風險程度」來認定。如果你頻繁進行大額交易並以此營利,很可能被視為「提供服務為業」,進而面臨未登記的刑事責任。建議你審慎評估並考慮合法登記。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