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虛擬貨幣交易被告必讀:解析法規與自保策略

虛擬貨幣交易被告必讀:解析法規與自保策略

律點通
2025-06-29
5分鐘
刑事洗錢防制虛擬資產
LINE

虛擬貨幣交易者,您是否正為法律問題所困?

隨著虛擬貨幣交易日益普及,其帶來的法律風險也逐漸浮上檯面。特別是當您收到檢察官傳票,甚至被列為刑事或民事被告時,心中的焦慮與疑問可想而知。您可能不清楚自己的行為是否觸法,或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詐騙集團利用的對象。

別擔心,「律點通」將帶您一步步釐清台灣虛擬貨幣相關法規,助您理解自身處境,掌握應對之道,保護您的權益。

釐清您的法律定位:什麼是虛擬資產服務業者 (VASP)?

許多人以為只有大型交易所才算是VASP,但其實不然。在台灣法律上,VASP指的是「虛擬通貨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或「虛擬資產服務商」。

根據《虛擬通貨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防制洗錢及打擊資恐辦法》第2條及《提供虛擬資產服務之事業或人員洗錢防制登記辦法》第2條的定義,只要您是為他人從事虛擬資產與法幣交換、虛擬資產間交換、虛擬資產移轉、保管、管理或提供相關管理工具等活動為業者,都可能被認定為VASP。

重點提醒:即使是個人,若頻繁地、持續性地為他人提供上述服務,也可能被歸類為VASP,並應受相關法規規範。

虛擬貨幣交易的兩大法律基石:洗錢防制與客戶身分確認 (KYC)

台灣對於虛擬資產服務的監管核心在於「洗錢防制」。這意味著,無論您是否被認定為VASP,都應了解相關的法律義務。

未經登記經營的風險:洗錢防制法第6條

這條文是針對VASP的經營門檻規定,也是許多被告可能面臨的刑事責任。

《洗錢防制法》第6條:「經營虛擬資產服務之事業或人員,未完成洗錢防制、服務能量登記或登錄而提供虛擬資產服務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五百萬元以下罰金。法人犯前項之罪者,對該法人亦科以前項十倍以下之罰金。」

白話解釋:如果您被認定為VASP,卻沒有向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完成洗錢防制登記或登錄就提供虛擬資產服務,就可能面臨刑事責任,最高可處二年有期徒刑,或併科新臺幣五百萬元以下罰金。如果是法人(公司)犯錯,罰金更高達前述的十倍。

認識您的客戶 (KYC) 與持續監控:洗錢防制法第5條

即使您不符合《洗錢防制法》第6條的VASP定義,但若您的交易行為涉及金流,仍可能被檢視是否盡到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尤其是在涉及詐欺案件時。

《洗錢防制法》第5條:「金融機構及指定之非金融事業或人員,應依洗錢防制之規定,確認客戶身分並留存相關資料。」

白話解釋:這條文雖然主要規範金融機構及指定非金融事業,但其精神在於要求業者進行「認識客戶」(KYC) 程序,包括核對客戶身分、了解其交易目的與資金來源,並保存相關資料。此外,VASP還應依據《虛擬通貨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防制洗錢及打擊資恐辦法》第12條,建立「風險基礎方法」(RBA) 的交易監控機制,持續監控客戶交易,一旦發現疑似洗錢或資恐交易,就必須向法務部調查局申報。

實務案例解析:個人幣商的注意義務與法規生效時點

一個實際案例能幫助您更好地理解法院如何判斷虛擬貨幣交易者的責任:

情境故事:想像一下,小陳不慎被詐騙了100萬元,這筆錢先匯入了「劉先生」的帳戶,隨後又被轉到了「王先生」的虛擬貨幣錢包。小陳認為王先生是個「個人幣商」,沒有做好洗錢防制義務,所以跟劉先生一樣,應該對他的損失負責,因此向法院提告。

法院怎麼說?

  • 對於劉先生:法院認定劉先生明知提供帳戶可能被用於詐騙和洗錢,因此確實有責任,應負損害賠償責任。
  • 但對於王先生:法院最後駁回了小陳對王先生的請求。為什麼呢?
  1. 法規生效時點很重要:法院指出,這起案件發生在金管會明確規範虛擬資產服務業者的法規(如《提供虛擬資產服務之事業或人員洗錢防制登記辦法》)生效之前。當時,對於像王先生這樣的「個人幣商」,並沒有現行VASP如此嚴格的洗錢防制義務。
  2. 已盡基本KYC:法院發現王先生對劉先生進行了基本的身份確認程序,難以認定他有過失。
  3. 可能是「三方詐欺」受害者:法院也考量到王先生很可能也是詐騙集團「三方詐欺」的受害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利用。

這個案例給您的啟示

  • 時間點是關鍵:您的行為發生在什麼時間點,適用當時的什麼法規,這對判斷您的義務範圍至關重要。新法規通常不溯及既往,但對於持續性或新發生的行為,則必須適用新法。
  • 個人幣商的界線:在過去法規不明確時,法院對個人幣商的注意義務認定較為寬鬆。但現在,隨著法規完善,任何符合VASP定義的個人或實體,都應依法登記並履行洗錢防制義務,否則將面臨更高的法律風險。
  • 舉證責任:如果您是被告,原告需要證明您有過失或不法行為。因此,妥善保存交易證據對您非常重要。

我該怎麼辦?給虛擬貨幣交易被告的實用建議

如果您正為虛擬貨幣相關案件所困,以下是您可以採取的實用步驟:

  • 釐清您的法律定位與行為時點:您被指控的行為發生在何時?當時是否有相關法規適用?您是否符合VASP的定義?這些都是判斷責任的關鍵。
  • 整理並保留所有交易紀錄與通訊內容:這包括虛擬貨幣錢包地址、交易哈希值、時間、金額、對話紀錄(如Line、Telegram)、對方的身份資料(如KYC資料、身分證影本)等。這些都是證明您清白或減輕責任的關鍵證據。
  • 理解「共同侵權行為」與「幫助犯」

《民法》第185條:「數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造意人及幫助人,視為共同行為人。」

白話解釋:即使您不是詐騙主謀,若被認定為「幫助犯」(例如提供帳戶或協助轉帳),也可能與詐騙集團負連帶賠償責任。重點在於您是否「明知」或「可得而知」對方在進行不法行為。

  • 若懷疑自己捲入「三方詐欺」 :這表示您可能同時是詐騙的受害者和被利用的工具。請立即向警方報案,並提供所有您掌握的證據,證明您是無辜的,例如您也是被詐騙的訊息、轉帳紀錄等。
  • 積極配合檢警調查:誠實說明情況,提供所有您掌握的資訊。這有助於釐清事實,避免不必要的誤會。

總結:了解法規,保護自己

台灣對於虛擬資產服務的監管正逐步完善,法律框架日趨明確。作為虛擬貨幣交易者,無論是個人還是業者,了解這些法規是保護自身權益的基礎。面對法律問題時,主動釐清事實、妥善準備證據,是您最好的自保之道。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我只是偶爾買賣虛擬貨幣,會被認定是VASP嗎?

A: 在台灣,是否被認定為VASP(虛擬資產服務業者),關鍵在於您提供虛擬資產服務的「業務性質」,而非單純交易頻率。如果您是為他人從事虛擬資產與法幣交換、虛擬資產間交換、虛擬資產移轉、保管或管理等行為,且具有反覆性、持續性,就可能被認定為VASP,即使是個人也一樣。這與您是否為個人投資目的而買賣虛擬貨幣有所區別。

Q: 如果我的交易對象是詐騙集團,我會有法律責任嗎?

A: 這取決於您在交易時是否「明知」或「可得而知」對方是詐騙集團。若您在不知情且已盡合理注意義務(例如有基本的身份確認)的情況下被利用,則較難被認定有罪。但若您明知或應知,卻仍提供協助(如提供帳戶、協助轉帳),就可能被視為詐欺或洗錢的「幫助犯」,須負刑事或民事連帶賠償責任。

Q: 我是在金管會發布新規定前進行的交易,新法規會影響我嗎?

A: 一般而言,法律不溯及既往,這意味著您的行為應適用行為發生時的有效法規。然而,如果您的「業務」是持續性的,且跨越了新法規的生效時間點,那麼在新法規生效後,您就必須遵守新的規定。例如,金管會針對VASP的洗錢防制登記設有過渡期和截止日期,若您在期限後仍未完成登記就繼續經營,就會觸犯新法。

Q: 如果我懷疑自己捲入「三方詐欺」,該怎麼辦?

A: 「三方詐欺」是指您在不知情下,被詐騙集團利用,成為詐騙鏈中的一環,可能同時是受害者和被利用的工具。如果您懷疑自己身處這種情況,應立即向警方報案,並提供所有您掌握的證據,例如對話紀錄、交易明細、任何能證明您是受害者的資訊。主動說明並配合調查,有助於釐清您的責任。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