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人面臨法律訴訟,尤其是牽涉到「信用」或「背信」這類較為複雜的案件時,家屬的心情往往焦慮不安,不知從何協助起。別擔心,律點通將透過這篇文章,為您拆解這些法律概念,讓您對案件有更清晰的認識。
了解核心法律條文:信用與背信的法律界線
在台灣的法律體系中,信用與背信分別受到民法與刑法的規範。理解這些基本條文,是您掌握案件的第一步。
1. 民法上的信用與名譽權益
民法主要處理個人或企業間的權利義務關係。當一個人的信用或名譽受到不法侵害時,可能產生民事賠償責任。
-
一般侵權行為: 《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規定:「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這表示,如果有人故意或不小心做了不對的事,導致他人的權利受損,就必須負責賠償。
-
信用與名譽的保障: 更直接相關的是《民法》第195條第1項前段,它明確保障了個人的人格法益,包括信用和名譽:
《民法》第195條第1項前段:「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健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操,或不法侵害其他人格法益而情節重大者,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其名譽被侵害者,並得請求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 這條文告訴我們,即使沒有實質的財物損失,但如果家人的信用或名譽受到不法侵害,對方仍可能被要求支付一筆「精神慰撫金」。如果名譽受損,甚至可能被要求登報澄清或道歉。
2. 刑法上的背信罪
除了民事責任,某些行為可能構成刑事犯罪,其中「背信罪」就是常見的一種,尤其在商業往來中。
- 背信罪的構成:
《刑法》第342條第1項:「為他人處理事務,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或損害本人之利益,而為違背其任務之行為,致生損害於本人之財產或其他利益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簡單來說,如果家人受人委託處理事務(例如擔任公司董事、經理或員工),卻為了自己或別人不法的利益,做出違背職務的事,導致委託人(本人)的財產或其他利益受損,就可能構成背信罪。這裡的「其他利益」範圍很廣,不只包括現有的財產減少,也包含未來可能賺到的錢(例如失去訂單或合作機會)。
信用與名譽,傻傻分不清?
這兩個概念常常被混淆,但法律上有所區別:
- 名譽權:指的是一個人在社會上被大家評價的品德、聲望。例如,被不實指控做了壞事,就會損害名譽。
- 信用權:則更側重於一個人在經濟活動中應受到的評價。例如,被銀行誤報為信用不良,導致無法貸款,這就損害了信用。
這些案例告訴我們什麼?
透過實際案例,更能理解這些法律如何應用。
案例一:銀行烏龍事件,信用受損怎麼辦?
曾經有位郭先生,明明已經還清了銀行債務,卻因為銀行內部作業疏失,被錯誤地列為債務不履行,甚至財產被查封,並被通報到聯徵中心。這導致郭先生的信用和名譽都受到損害。法院最終判決銀行必須賠償郭先生10萬元,因為銀行的過失確實侵害了郭先生的信用權益。這個案例提醒我們,即使是錯誤的資訊,只要影響到個人的經濟評價,都可能構成信用受損,並需負賠償責任。
案例二:員工跳槽帶走客戶,是背信嗎?
某公司的一名員工,在職期間簽訂了保密協議,卻利用職務之便,偷偷取得客戶聯絡方式,並以更低的價格私下聯繫客戶,意圖取代公司與客戶的合作關係,導致公司失去了後續的交易機會。法院認定這名員工的行為構成背信罪,因為他違背了對公司的忠實義務,損害了公司可預期的未來利益。這個案例說明,背信罪的「損害」不一定需要精確計算的數字,只要行為導致公司損失了未來可能賺取的利益,就可能構成犯罪。
家屬可以做些什麼?
當家人面臨這類法律案件時,家屬雖然無法直接替代被告,但仍能透過以下方式提供協助:
- 保持冷靜,釐清事實:首先,與家人充分溝通,了解被指控的具體內容、事件經過,以及家人對此的看法。越清楚事實,越能協助後續的應對。
- 協助蒐集與整理證據:無論是證明清白的證據,還是能夠減輕責任的資料,都非常重要。例如,相關合約文件、通訊記錄(訊息、郵件)、財務往來證明、證人證詞等。這些資料將是案件審理的關鍵。
- 理解法律程序與責任區分:了解案件是屬於民事訴訟(求償)還是刑事案件(判刑),或者兩者皆有。特別是刑事案件若被判無罪、免訴或不受理,附帶的民事賠償請求將被駁回,屆時需另行提起民事訴訟,這會影響訴訟策略。
- 準備面對可能的法律後果:提前了解案件可能面臨的損害賠償範圍(包括金錢賠償和回復名譽的處分),以及刑事判決的潛在影響。這有助於心理準備和資源規劃。
結論
法律案件複雜多變,家人涉訟時,家屬的理解與支持至關重要。希望透過這篇文章,您能對「信用」與「背信」相關的法律概念、實務運作有初步的認識,並知道如何從旁提供協助。面對挑戰,保持冷靜、積極應對,是保護家人權益的重要一步。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什麼是法律上所說的「信用受損」?
A: 法律上的「信用受損」,指的是一個人在社會上應受到的經濟評價被不法侵害。這不單指欠債不還,也可能因為錯誤的資訊揭露(例如銀行誤報信用不良給聯徵中心)、不實的商業指控,導致個人或企業在經濟活動中(如貸款、合作、交易)受到負面影響,使經濟上的總體評價下降。即使沒有直接的財產損失,也可能構成信用受損,並可請求非財產上的賠償。
Q: 家人被指控「背信」,這代表什麼?
A: 「背信」是《刑法》上的一種罪名,通常發生在家人受委託處理他人事務(如公司董事、經理、員工等),卻為了自己或第三人的不法利益,或損害委託人利益,做出違背職務的行為,並因此導致委託人的財產或其他利益受損。重點在於「違背任務」和「造成損害」。這種損害不限於現有財產的減少,也包含未來可預期的利益損失,例如失去客戶或商業機會。
Q: 如果案件同時涉及民事賠償和刑事責任,會有什麼不同?
A: 民事賠償主要解決財產或非財產上的損害賠償問題,目的是彌補被害人的損失;刑事責任則是追究行為人的犯罪行為,目的是處罰犯罪並維護社會秩序。兩者可能並行。在刑事訴訟中,被害人可以「附帶提起民事訴訟」請求賠償,但如果刑事案件最終被判無罪、免訴或不受理,附帶民事訴訟就會被駁回,被害人必須另外提起民事訴訟才能求償。
Q: 在案件中,哪些證據對家人可能比較有利?
A: 有利的證據包括: 1. 證明清白的證據:例如,證明家人並未實施被指控的行為,或行為有正當理由的文件、通訊記錄、證人證詞。 2. 證明沒有損害或損害較小的證據:例如,相關的財務報表、交易記錄,或顯示對方並未遭受重大損失的資料。 3. 證明沒有不法意圖的證據:例如,與其他人的溝通紀錄,顯示家人行為並非為了不法利益。 越是能夠證明事實真相、或減輕責任的書面資料和客觀證據,對案件的幫助越大。
Q: 如果家人被控背信,但實際造成的損失金額很難計算,會怎麼處理?
A: 《刑法》上的背信罪,對於造成的損害數額,法律上不要求必須能精確計算,只要事實上確實有損害發生即可。這表示,即使損失金額難以量化(例如失去潛在的客戶或商業機會),只要能證明行為確實導致了委託人利益的減少或喪失,仍然可能構成背信。法院會綜合考量各種因素來判斷損害是否成立及嚴重程度。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商業信用受損怎麼辦?掌握法律武器捍衛您的企業名譽!
您的企業是否曾無故遭受不實謠言攻擊,導致客戶流失、訂單減少?當商業信用面臨惡意損害時,您絕非孤立無援。本文將深入剖析台灣法律如何保護您的企業信用,包括刑法、公平交易法與民法的相關條文,並透過實際案例,教您如何收集證據、採取法律行動,有效捍衛您的商業名譽與權益。
企業信用危機?妨害信用罪法律解析與自保指南
您的企業是否曾因不實言論或詐術而面臨商譽危機?本文專為中年企業主,深入解析台灣《刑法》妨害信用罪的構成要件、實務案例,並提供具體法律建議與自保策略,助您有效捍衛企業聲譽與經濟評價,不再讓惡意攻擊損害您的事業。
信用損害怎麼辦?台灣法律教您如何自保與求償
您的信用無故受損嗎?本篇文章將深入解析台灣法律中「妨害信用罪」的構成要件與刑責,並透過生活化案例,帶您了解言論自由的界線與信用保護的重要性。學習如何蒐集證據、辨識不實言論,並掌握維護自身權益的法律途徑,幫助您在信用受損時不再徬徨,勇敢捍衛自身權益。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