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銀行從業人員必讀:洗錢防制法規與帳戶風險全解析

銀行從業人員必讀:洗錢防制法規與帳戶風險全解析

律點通
2025-06-25
5分鐘
刑事洗錢防制金融法規
LINE

銀行從業人員請注意:洗錢防制法規,您懂多少?

身為金融機構的一員,您肩負著維護金融秩序、防堵不法資金流動的重責大任。然而,在日益嚴峻的洗錢防制(AML)規範下,稍有不慎,個人也可能面臨法律風險。特別是當您可能成為被告時,了解相關法規、釐清自身義務,是保護自己的第一步。

這篇文章,律點通將為您深入解析台灣洗錢防制的核心法規,透過生活化的案例,幫助您理解金融機構的防制洗錢義務,並提供實用的自保之道,讓您在複雜的法規迷宮中,找到清晰的方向。

為什麼洗錢防制如此重要?

洗錢行為,簡而言之,就是將犯罪所得「漂白」成合法資金,使其來源難以追查。這不僅危害國家金融穩定,更可能成為資助恐怖主義的溫床。因此,台灣政府透過《洗錢防制法》及相關辦法,要求所有金融機構扮演第一線守門員的角色。

「金融機構」的範圍很廣,除了傳統銀行,還包括證券期貨業、保險業、電子支付機構,甚至外籍移工匯兌公司等。所有這些機構的核心義務,都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洗錢防制內部控制與稽核制度」,用來識別、評估、監控並降低洗錢及資恐風險。

銀行從業人員必懂的關鍵法條

了解以下法條,是您履行職責、保護自身的基礎:

《洗錢防制法》第7條:內部控制與稽核的基石

這條法規是金融機構洗錢防制義務的核心,明確要求各機構必須根據自身的風險程度和業務規模,建立一套完善的內部控制與稽核制度。這套制度必須涵蓋作業程序、定期訓練、專責人員、風險評估報告及稽核程序等。

《洗錢防制法》第7條:「金融機構及指定之非金融事業或人員應依洗錢與資恐風險及業務規模,建立洗錢防制內部控制與稽核制度;其內容應包括下列事項:一、防制洗錢及打擊資恐之作業及控制程序。二、定期舉辦或參加防制洗錢之在職訓練。三、指派專責人員負責協調監督第一款事項之執行。四、備置並定期更新防制洗錢及打擊資恐風險評估報告。五、稽核程序。六、其他經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指定之事項。」

白話解釋: 簡單來說,就是銀行要有自己的「防洗錢SOP」,而且要定期訓練員工、指派專門的人負責、定期評估風險並檢討。如果沒做到或沒做好,主管機關會要求限期改善,屆期不改善就可能面臨高額罰鍰。

《洗錢防制法》第22條:個人帳戶管理的紅線

這條法規是2023年6月14日修正施行的重點,旨在從源頭阻斷「人頭帳戶」的產生。它直接規範個人不得無正當理由將自己的帳戶或帳號交付給他人使用。雖然直接規範的是個人,但其立法目的與金融機構的客戶審查機制息息相關,因為犯罪分子正是試圖規避銀行的防線。

《洗錢防制法》第22條:「任何人不得將自己或他人向金融機構申請開立之帳戶、向提供虛擬資產服務或第三方支付服務之事業或人員申請之帳號交付、提供予他人使用。但符合一般商業、金融交易習慣,或基於親友間信賴關係或其他正當理由者,不在此限。」

白話解釋: 您不能隨便把自己的銀行帳戶、提款卡、網路銀行密碼等交給別人用,除非有正當理由(例如親友間的正常借用、正常的商業交易)。如果沒有正當理由就給了,輕則會被警察告誡,情節嚴重(例如給了三個以上帳戶、有收錢、或五年內再犯)就可能面臨刑事責任,最高可處三年有期徒刑。同時,金融機構也會對這些被濫用的帳戶採取暫停或限制功能,甚至關閉的措施。

《金融機構防制洗錢辦法》:實務操作的細節

這套辦法詳細規定了金融機構在實務操作上應如何執行洗錢防制措施:

  • 確認客戶身分 (CDD) (第3條): 這是防制洗錢的第一道防線。銀行不能接受匿名或假名開戶。在建立業務關係、進行大額交易、發現可疑交易時,都必須確認客戶身分,包括透過可靠來源驗證、查證代理事實、辨識實質受益人,並了解業務關係的目的與性質。這強調「風險基礎方法」,高風險客戶要更嚴格審查。
  • 持續審查 (第5條): 客戶身分確認不是一次性的。銀行在業務關係存續期間,需持續監控客戶活動,定期檢視並更新客戶資料,特別是高風險客戶,至少每年要檢視一次。
  • 姓名檢核 (第8條): 銀行應建立機制,比對客戶及交易對象是否為資恐防制法指定的制裁對象或恐怖分子名單。
  • 交易監控 (第9條): 銀行應逐步整合客戶與交易資料,建立監控政策與程序,利用資訊系統輔助發現疑似洗錢或資恐交易,並定期檢討更新監控模式。
  • 通貨交易申報 (CTR) (第13條): 對於單筆現金收付或換鈔交易達新臺幣五十萬元(含等值外幣)以上者,銀行必須確認客戶身分、留存紀錄,並在交易完成後五個營業日內向法務部調查局申報。

從實務案例看風險:小陳的帳戶風波

最高法院曾處理過一個案例,某位小陳(化名)因為急需資金,聽信朋友說可以透過「美化帳戶」來申請貸款,於是將自己的多個銀行帳戶、提款卡和密碼交給朋友使用,製造虛偽的資金往來。後來這些帳戶被詐騙集團利用,成為人頭帳戶。

儘管小陳辯稱自己不知道這些帳戶會被用來詐騙或洗錢,只是為了貸款。但法院最終仍判他有罪。判決理由明確指出,將帳戶無正當理由交付他人使用,即使沒有幫助詐欺或洗錢的直接故意,這種行為本身就已經構成規避金融機構客戶審查等洗錢防制措施的「脫法行為」。

這個案例對銀行從業人員的啟示是:

  1. 個人帳戶管理義務強化: 個人對自己的金融帳戶負有法律義務,不能隨意交付他人。這也意味著,當您在審核客戶開戶或監控帳戶時,應特別警惕此類異常行為。
  2. CDD的重要性再凸顯: 法院將個人提供帳戶的行為,定性為「規避客戶審查等洗錢防制措施的脫法行為」,這間接強化了金融機構在客戶開戶和持續監控中執行CDD的關鍵作用。您的嚴謹審查,正是防堵這類風險的第一道關卡。

銀行從業人員的自保之道

面對日益嚴格的洗錢防制規範,身為銀行從業人員,您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強自我保護:

  • 務必落實客戶身分確認(CDD)與持續審查: 在開戶時,嚴格執行《金融機構防制洗錢辦法》第3條規定,不接受匿名或假名,並以可靠獨立來源驗證客戶及實質受益人身分。對於法人客戶,務必了解其股權結構和控制權。業務關係存續期間,依第5條規定持續審查,尤其對高風險客戶更要提高警覺,定期檢視並更新資料。
  • 強化交易監控與預警機制: 熟悉並運用銀行內部系統,整合客戶與交易資料,提升帳戶或交易監控能力。依《金融機構防制洗錢辦法》第9條,建立完整的監控型態,並參考同業公會發布的態樣,訓練自己識別異常交易行為,如短時間內頻繁小額進出、與客戶背景不符的大額交易等。
  • 嚴格執行姓名及名稱檢核: 確保客戶、高階管理人員、實質受益人及交易對象都經過制裁名單篩檢,依《金融機構防制洗錢辦法》第8條建立有效的篩檢程序。
  • 遵守通貨交易申報義務: 對於單筆現金收付或換鈔交易達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上者,務必依《金融機構防制洗錢辦法》第13條規定,確認客戶身分並於規定期限內向調查局申報,切勿輕忽。
  • 持續參與教育訓練: 定期參加銀行內部或外部舉辦的防制洗錢在職訓練,確保自己充分了解最新的法規要求、洗錢手法及應對措施,提升專業敏銳度。
  • 建立風險管理意識: 了解未有效執行洗錢防制制度可能面臨的法規遵循風險(罰鍰)、聲譽風險和操作風險。鼓勵自己主動識別和報告可疑活動,並配合內部審計和外部獨立審查,確保AML系統的有效性。

結論:知法守法,是最好的防護

洗錢防制不僅是銀行的義務,更是每位從業人員的責任。透過深入理解相關法規、落實日常操作細節,並保持高度的風險警覺,您不僅能有效履行職責,更能保護自己免於不必要的法律糾紛。記住,知法守法,永遠是您在職場上最好的防護。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如果客戶的身分證明文件看起來很可疑,我該怎麼辦?

A: 依《金融機構防制洗錢辦法》第3條,當您對客戶資料的真實性有懷疑時,應拒絕建立業務關係或進行交易,並應採取加強客戶身分確認措施。如果仍無法確認,或懷疑涉及洗錢,應立即通報內部洗錢防制專責人員,評估是否應向法務部調查局申報疑似洗錢交易。

Q: 我發現客戶的交易模式與他平常的業務或收入情況不符,這算可疑交易嗎?

A: 是的,這很可能構成疑似洗錢交易。依《金融機構防制洗錢辦法》第9條,金融機構應建立監控政策與程序,並瞭解客戶交易的目的與性質。若交易模式與客戶背景顯著不符,或出現異常大額、頻繁交易,您應立即向內部洗錢防制專責人員報告,由其進行評估並決定是否申報。

Q: 如果我只是按照主管的指示操作,但後來發現該操作涉及洗錢,我會有法律責任嗎?

A: 在台灣法律中,個人是否構成犯罪,會審視其主觀意圖(故意或過失)。如果您明知或可得而知該操作涉嫌洗錢,仍配合執行,則可能被認定有幫助犯意。然而,若您是在不知情且無過失的情況下執行,且已盡到應有的注意義務(例如有疑問時向主管或法遵部門諮詢),則可作為辯護理由。建議您在執行任何有疑慮的指示前,務必向法遵部門或洗錢防制專責人員確認,並留下溝通記錄以保護自己。

Q: 我該如何判斷客戶提供的帳戶交付理由是否屬於《洗錢防制法》第22條所稱的『正當理由』?

A: 《洗錢防制法》第22條規定了「符合一般商業、金融交易習慣,或基於親友間信賴關係或其他正當理由」的例外。判斷的關鍵在於其合理性與真實性。例如,正常的薪資轉帳、親友間的緊急金錢周轉、合法的商業合作夥伴間的資金往來等。但若客戶無法清楚說明理由,或理由牽強(如「美化帳戶」以申請貸款)、涉及可疑對價(如「租借帳戶」)、或要求提供提款卡及密碼等,則極可能不屬於正當理由。作為銀行從業人員,您應根據內部規範和風險評估,對此類情況保持高度警覺並深入詢問。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