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會計師反洗錢申報義務:如何避免罰則與訴訟風險

會計師反洗錢申報義務:如何避免罰則與訴訟風險

律點通
2025-06-27
5分鐘
刑事洗錢防制會計師責任
LINE

會計師,您是「洗錢防制」的守門員嗎?

各位會計師,您是否曾為了客戶的資金往來感到如履薄冰?在現今嚴峻的洗錢防制法規下,會計師不僅是財務的守門員,更肩負起防堵不法金流的重責大任。一旦被捲入「疑似洗錢交易未申報」的指控,不僅可能面臨高額罰鍰,更可能影響您的專業聲譽。這篇文章將為您深入剖析會計師在洗錢防制法下的申報義務,並提供實用的應對策略,協助您在複雜的法規迷霧中,找到清晰的方向。

釐清您的義務主體身分

首先,您必須了解《洗錢防制法》如何界定您的義務。根據 《洗錢防制法》第5條,會計師被指定為負有洗錢防制義務的「非金融事業或人員」之一。但這並非適用於所有業務,而是當您為客戶準備或進行特定交易時,例如:

  • 買賣不動產
  • 管理客戶金錢、證券或其他資產
  • 管理銀行或證券帳戶
  • 公司設立、營運或管理之資金籌劃
  • 法人或法律協議之設立、營運或管理,以及買賣事業體

行政院曾多次函釋,進一步明確會計師在這些特定交易型態下的責任範圍。這表示,您的日常記帳、報稅等業務,通常不在此申報範圍內,但若涉及上述特定交易,就必須提高警覺。

什麼是「疑似洗錢交易」?為何它如此重要?

「洗錢」與「疑似洗錢交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理解它們的區別,是您履行申報義務的關鍵。

「洗錢」與「疑似洗錢交易」的本質差異

「洗錢」 ,根據 《洗錢防制法》第2條,指的是:

《洗錢防制法》第2條:「本法所稱洗錢,指下列行為: 一、隱匿或掩飾特定犯罪所得財物或財產上利益。 二、收受、持有或使用他人之特定犯罪所得財物或財產上利益。 三、為洗錢目的,進行或參與關於財物或財產上利益之交易。」

簡而言之,洗錢是指將犯罪所得合法化的行為。而 「疑似洗錢交易」 ,則是指在您的業務過程中,發現客戶的交易行為有合理理由懷疑可能涉及洗錢犯罪的跡象。請注意,關鍵在於「疑似」,而非「確定」。您作為專業人士,不需要也無權力去證明該交易是否構成洗錢罪,您的義務是基於「懷疑」而申報。

申報義務的核心條文

《洗錢防制法》第13條是疑似洗錢交易申報義務的核心:

《洗錢防制法》第13條第1項:「金融機構及指定之非金融事業或人員對於疑似犯第十九條、第二十條之罪之交易,應向法務部調查局申報;即使交易未完成,亦同。」

這條文明確指出,只要交易「疑似」涉及洗錢(或資恐),不論金額大小,即使未完成,您都應向法務部調查局申報。而依本條規定申報,法律也免除您的業務保密義務,這為申報者提供了法律保護。

若未依規定申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將處以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不可不慎。

申報的時限與程序

雖然《金融機構防制洗錢辦法》第15條主要規範金融機構,但其精神也適用於會計師。一旦您檢視後確認為疑似洗錢交易,應立即向調查局申報,核定後之申報期限不得逾二個營業日。對於明顯重大緊急的案件,更應立即以傳真或其他可行方式儘速申報。

為何確認客戶身分與保存紀錄如此重要?

客戶身分確認(CDD)和交易紀錄保存,是發現疑似交易的基礎。 《洗錢防制法》第7條要求您確認客戶身分並留存資料,且應以風險為基礎。 《洗錢防制法》第8條則要求您留存交易紀錄憑證並保存一定期間。這些程序不僅是法定義務,更是您識別可疑交易、履行申報責任的「偵測器」。

值得一提的是, 《洗錢防制法》第12條規定的「一定金額以上通貨交易申報」與「疑似洗錢交易申報」不同。前者是基於客觀金額門檻的申報,後者則是基於主觀判斷的異常申報,兩者皆需遵守。

從實務案例看申報義務的眉角

透過實際案例,我們能更清楚地理解「疑似洗錢交易」的認定標準與申報義務的影響。

案例一:疏忽大意,信用合作社遭罰

曾有一家信用合作社,在客戶未到場、代理人也未出示授權委託書的情況下,竟接受了開戶申請。後來發現,這個帳戶被用於隱匿不法所得,且有大額現金存入卻未依規定申報。儘管該合作社辯稱時間倉促、非故意,但法院最終仍認定其有過失,裁處了罰鍰。這個案例提醒我們,對於客戶身分確認和異常交易的警覺性,必須時刻保持,即使是看似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導致嚴重的行政處罰,並且申報的義務是即時且嚴格的。

案例二:高額交易爭議,銀行申報責任與因果關係的挑戰

在一個近期備受關注的案例中,一家法律事務所控告某商業銀行,指控銀行未依洗錢防制法申報其客戶的鉅額異常交易(包括大筆現金提領、調換台支、匯款至境外帳戶等),導致該事務所的客戶蒙受巨額損失,並請求損害賠償。法律事務所認為這些交易明顯異常,應屬疑似洗錢。

然而,法院最終駁回了法律事務所的請求。法院指出,雖然《洗錢防制法》規定「疑似」即可申報,但在民事求償案件中,法院會更仔細審查交易的「外觀」和「合理性」。由於該客戶當時是合法代理人,其交易在外觀上與客戶身分、業務相符,難以直接認定為「疑似洗錢交易」。

更重要的是,法院認為洗錢防制法的申報義務,主要目的是提供情資供檢調機關事後查緝,而非賦予金融機構在交易當下阻止交易的權力。因此,即使銀行未申報,也難以證明若申報了就能阻止損害的發生,兩者之間不存在法律上的「相當因果關係」。

這個案例給會計師的重要啟示是:

  • 「疑似」的認定標準可能存在爭議:尤其當交易外觀具備合法性時,判斷是否「疑似」會更為複雜。
  • 民事賠償的因果關係證明困難:即使您未申報,受害人要證明其損害與您的未申報行為有直接因果關係,在民事訴訟中是極大的挑戰。這也反映了洗錢防制法主要側重於行政監管和刑事追訴,而非直接作為民事賠償的依據。

會計師的自保之道:實務操作建議

面對日益嚴峻的洗錢防制環境,會計師應採取積極措施,防範風險:

1. 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機制

根據您的業務特性和風險評估結果,建立健全的防制洗錢內部控制制度,包括客戶身分確認、交易監控、紀錄保存、申報程序及員工訓練等。這不僅是法定義務,更是您的「保護傘」。

2. 落實客戶身分確認(CDD)與持續審查

在建立業務關係時,務必嚴格執行客戶身分確認,並對客戶的交易活動進行持續監控,確保客戶資訊的即時性和準確性。對於高風險客戶或交易,更應執行加強客戶審查(EDD)。

3. 加強員工教育訓練

定期對員工進行洗錢防制相關法規、實務操作及異常交易態樣的教育訓練,提升他們識別和判斷疑似洗錢交易的能力。畢竟,第一線的員工是您防堵風險的關鍵。

4. 及時申報疑似交易

一旦發現符合監控型態或其他異常情形,經內部檢視確認為疑似洗錢或資恐交易,應立即依規定格式向法務部調查局申報,並遵守2個營業日的申報時限。對於明顯重大緊急案件,應立即以傳真或其他可行方式申報。

重要提醒: 申報義務的觸發點是「疑似」,而非要求您自行判斷是否構成犯罪。只要有合理懷疑,即應申報,法律會免除您的保密義務。

5. 妥善保存相關紀錄

所有客戶身分確認資料、交易紀錄憑證及申報文件等,均應依規定保存至少五年。這些紀錄是您未來面對調查或訴訟時的重要證據。

結論:防患未然,守護您的專業與信譽

洗錢防制是全球趨勢,也是台灣法律對專業人士的明確要求。身為會計師,您在防制洗錢體系中扮演著關鍵的「守門人」角色。雖然在民事責任認定上可能存在挑戰,但嚴格遵守申報義務,不僅能避免高額的行政罰鍰,更是維護您個人與事務所專業聲譽的基石。建立完善的內部機制、持續教育訓練、保持高度警覺並及時申報,將是您在複雜的法律環境中安身立命的不二法門。請務必將這些原則融入您的日常業務,防患未然,才能行穩致遠。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會計師在什麼情況下會被要求申報疑似洗錢交易?

A: 當會計師為客戶準備或進行特定交易時,例如買賣不動產、管理客戶金錢/資產、公司設立或買賣事業體等,若發現交易有合理理由懷疑涉及洗錢,即有申報義務。日常記帳報稅通常不在此申報範圍內。

Q: 我如何判斷一筆交易是否為「疑似洗錢交易」?有具體標準嗎?

A: 判斷關鍵在於「合理懷疑」,而非確定犯罪。您可以參考法務部調查局發布的異常交易類型,例如客戶無正當理由以略低於申報門檻的現金支付、交易與客戶身分或收入顯不相當、無正當理由要求立即買賣資產、或客戶規避提供合理說明等。建立內部監控機制並由專責主管檢視核定也很重要。

Q: 如果我申報了疑似洗錢交易,會不會違反對客戶的保密義務?

A: 不會。《洗錢防制法》第13條明確規定,依該條款申報者,免除其業務上應保守秘密之義務。這項規定是為了保護申報者,鼓勵您在發現可疑情況時主動申報,而無需擔心違背保密責任。

Q: 未依規定申報疑似洗錢交易,會面臨哪些風險?

A: 最直接的風險是行政罰鍰,依《洗錢防制法》第13條,指定之非金融事業或人員可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罰鍰,並可能按次處罰。此外,還可能面臨專業聲譽受損、客戶信任度下降的風險。雖然民事訴訟中因果關係證明困難,但若涉及協助洗錢,更可能承擔刑事責任。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