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職場網路霸凌法律救濟:自保與求償指南

職場網路霸凌法律救濟:自保與求償指南

律點通
2025-06-29
5分鐘
刑事勞資關係侵權行為
LINE

在數位時代,職場的挑戰不再只侷限於辦公室內,網路霸凌的陰影可能悄無聲息地蔓延,讓您在虛擬空間中也感到無處可逃。無論是惡意的謠言、貶損人格的言論,還是私密資訊的洩露,這些行為不僅傷害您的名譽與身心健康,更可能讓您對工作環境感到絕望。然而,請您務必知道,您不是孤單一人,台灣的法律為您提供了堅實的後盾,幫助您勇敢捍衛自己的權益。

職場網路霸凌,法律能為您做什麼?

面對網路霸凌,您可以從民事、刑事甚至公司內部申訴等多個面向尋求法律救濟。了解這些途徑,是您保護自己的第一步。

1. 民事責任:權益受損,請求賠償

當您因網路霸凌導致名譽受損、隱私被侵犯,或身心承受巨大痛苦時,可以向加害人請求民事賠償。這包括財產上的損失(如醫療費)和非財產上的損害(如精神慰撫金)。

核心法條:

《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這條法律是民事求償的基礎,白話來說,就是如果有人故意或不小心做了不對的事,侵害了您的權利(例如名譽權、隱私權、免於恐懼的自由),造成您有損害,他就必須賠償。

《民法》第195條第1項:「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健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操,或不法侵害其他人格法益而情節重大者,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其名譽被侵害者,並得請求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

這條法條特別重要,它明確指出即使您沒有實際的財物損失,但因為人格權(如名譽、隱私、身心健康)受侵害而感到精神痛苦,也可以請求一筆「精神慰撫金」。如果名譽受損,還可以要求加害人刪除不法言論、刊登道歉聲明等,以回復您的名譽。

公司也有責任嗎?

《民法》第188條第1項:「受僱人因執行職務,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由僱用人與行為人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

如果在職場上,霸凌行為發生在執行職務過程中(例如同事利用公司資源散布不實訊息),或者公司主管知悉霸凌卻未採取適當措施,導致您受損害,那麼您的公司(僱用人)可能需要與霸凌者負連帶賠償責任。這表示公司對員工的職場安全有其責任,不能置身事外。

2. 刑事責任:惡意誹謗,追究刑責

網路霸凌中常見的行為,如散布不實言論或惡意貶損他人名譽,可能觸犯刑事法律,讓加害人面臨刑責。

核心法條:

《刑法》第310條:「意圖散布於眾,而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者,為誹謗罪,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散布文字、圖畫犯前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萬元以下罰金。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但涉於私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者,不在此限。」

當有人在網路上散布不實的文字、圖片或言論,貶損您的名譽,且意圖讓更多人知道時,就可能構成誹謗罪。即使內容為真實,但若涉及您的私德且與公共利益無關,仍可能構成犯罪。

3. 個人資料保護法:個資外洩,保障隱私

若霸凌者未經同意,公開您的姓名、照片、LINE對話紀錄等個人資料,這可能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

《個人資料保護法》第5條規定,個人資料的蒐集、處理或利用,都應尊重當事人的權益,不得逾越特定目的的必要範圍。如果霸凌者公開您的個資與其蒐集目的無合理關聯,即可能觸法。

實務案例:他們如何透過法律捍衛自己?

法律條文或許有些生硬,但透過實際案例,您會更清楚法律如何應用在職場網路霸凌事件中。

案例一:網路惡意攻擊與個資外洩,他如何討回公道?

小陳在公司表現優異,卻引來同事小李不滿。小李竟在臉書社團公開貼文,用不堪入耳的字眼攻擊小陳的外貌和人格,甚至洩漏小陳的姓名和私人對話紀錄。小陳感到極度羞辱與憤怒,身心俱疲,工作表現也大受影響。小陳決定不再隱忍,向法院提起訴訟。

法院審理後認定,小李的行為嚴重侵害了小陳的名譽權隱私權,且違反了《個人資料保護法》。最終,法院判決小李必須賠償小陳精神慰撫金,並刪除所有不法言論。這個案例提醒我們,網路言論並非毫無約束,惡意攻擊與個資外洩都將付出代價。

案例二:公司對職場霸凌視而不見,需要負責嗎?

小美長期遭受職場同事的言語霸凌與網路排擠,多次向主管反映,但公司卻僅消極處理,未採取任何實質保護措施。小美因此身心俱創,影響工作表現,甚至需要就醫。小美父母認為公司未盡到保護員工的責任,決定替小美爭取權益。

法院審理後指出,當主管或公司知悉霸凌事件卻未依法或依職責採取適當的處理與保護措施,導致員工權益受損時,公司可能需要依《民法》** 僱用人責任**,與霸凌者負連帶賠償責任。此案雖為校園事件,但其核心精神同樣適用於職場,凸顯公司對員工的職場安全有其責任。

實用操作指引:捍衛權益,您可以這樣做!

面對網路霸凌,冷靜應對並採取行動至關重要。以下是您可以立即採取的步驟:

第一步:保全證據,刻不容緩!

證據是您主張權利的基礎。請盡可能完整保存所有相關資料:

  • 即時截圖/錄影: 包含霸凌內容、發布者帳號(ID)、發布時間、網址或社團名稱、留言數、按讚數等。務必清晰可辨。
  • 保存通訊紀錄: 相關的訊息、對話紀錄、電子郵件等,務必保留原始檔案。
  • 醫療證明: 若身心受創,應立即就醫並取得診斷證明書、心理諮商紀錄、醫療費用收據等,這些都是請求精神慰撫金的重要依據。
  • 證人證詞: 若有目擊者或知情者,可請其提供證詞。
  • 報案紀錄: 若有報警,應保留報案三聯單或相關紀錄。

第二步:選擇適合您的法律途徑

根據霸凌情節和您的需求,您可以選擇不同的法律途徑:

  • 民事求償: 針對您的財產損失和精神痛苦,向法院請求賠償。您可要求精神慰撫金、醫療費用,甚至要求對方刪除不法言論、刊登道歉聲明以回復名譽。
  • 刑事告訴: 若霸凌行為涉及誹謗、公然侮辱等罪名,您可以向檢察官或警察機關提出告訴。刑事訴訟有助於藉由檢警的偵查權力,追查匿名霸凌者的身分。
  • 向公司申訴: 許多公司設有內部申訴機制,或可依《勞動基準法》等相關規定,向公司或勞工主管機關尋求協助。這有助於透過內部處理機制,改善工作環境。

結論

面對職場網路霸凌,勇敢站出來是第一步。台灣的法律提供您多重保護,從民事求償到刑事追訴,都有明確的途徑可循。請記得,您的權益值得被捍衛,透過法律途徑,不僅能為自己討回公道,也能遏止不法行為,共同打造更友善的職場環境。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網路霸凌有哪些常見的法律責任?

A: 網路霸凌可能觸犯多種法律責任。民事上,可能構成侵害名譽權、隱私權等侵權行為,被害人可依《民法》請求損害賠償(包括精神慰撫金)。刑事上,若涉及散布不實言論或貶損他人名譽,可能構成《刑法》上的誹謗罪或公然侮辱罪。此外,未經同意公開他人個人資料,則可能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

Q: 我該如何有效蒐集網路霸凌的證據?

A: 蒐集證據是關鍵。您應立即截圖或錄影所有霸凌內容,務必包含發布者帳號、發布時間、完整的網址或社團名稱、以及相關留言或按讚數。同時,保存所有相關的通訊紀錄(如訊息、對話、電子郵件)。若因此身心受創,務必就醫並取得診斷證明、醫療收據及心理諮商紀錄,這些都是證明損害的重要資料。

Q: 如果霸凌者是我的同事或主管,公司需要負責任嗎?

A: 是的,公司可能需要負連帶責任。根據《民法》第188條第1項的「僱用人責任」,如果霸凌行為發生在執行職務過程中,或公司主管知悉霸凌事件卻未採取適當的處理與保護措施,導致您受損害,公司可能需要與霸凌者負連帶賠償責任。您可以向公司內部申訴,或考慮將公司列為民事訴訟的共同被告。

Q: 精神慰撫金的金額是如何判定的?

A: 精神慰撫金的金額沒有固定標準,法院會綜合考量多種因素來判斷,包括雙方的身分、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加害行為的程度、造成的影響、被害人精神痛苦的深度與廣度(例如是否影響就學/工作、是否需長期就醫)以及其他個案具體情況。沒有財產損失也可以請求。

Q: 如果我過去在網路上也有一些不恰當的言論,會影響我的求償嗎?

A: 這可能涉及《民法》第217條第1項的「與有過失」原則。如果法院認定您對於損害的發生或擴大也有應注意而未注意的過失,則可能會酌情減輕加害人的賠償金額。然而,並非所有被害人的行為都會被認定為與有過失,例如私密照片被轉傳,法院通常不會認定被害人有過失。具體情況仍需個案判斷。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