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恐嚇危害安全罪:年輕人必懂的法律界線與自保指南

恐嚇危害安全罪:年輕人必懂的法律界線與自保指南

律點通
2025-06-29
5分鐘
刑事刑事法律恐嚇罪
LINE

恐嚇危害安全罪:年輕人必懂的法律界線與自保指南

你是不是曾經在氣頭上,不小心說了什麼重話,後來卻擔心會惹上麻煩?或是,你曾被別人的話語嚇到,不知道該怎麼辦?在台灣,有一條法律叫做「恐嚇危害安全罪」,它規範了什麼樣的行為會觸法。身為年輕的你,了解這條法律,不僅能保護自己,也能避免無心之過。

什麼是「恐嚇危害安全罪」?

這條罪主要規定在《刑法》裡。簡單來說,就是你對別人說或做了某些事,讓對方感覺生命、身體、自由、名譽或財產受到威脅,而且因此感到害怕不安全。

《刑法》第305條:「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於安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

這裡的「九千元以下罰金」已經根據《刑法施行法》調整,最高可能罰到新臺幣27萬元喔!

這條法條有幾個重點:

  • 恐嚇的內容:必須是威脅要傷害對方的「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
  • 恐嚇的方式:不限於說話,也可能是一個動作、一個眼神,甚至是一段訊息,只要能讓對方理解你在威脅他就算。
  • 結果:最重要的是,對方必須因為你的恐嚇,心生畏懼,感到不安全。這不是說真的發生了傷害,而是對方心理上的感覺。

「恐嚇」的定義與界線

「恐嚇」不只是說出「我要殺了你」這種話。它指的是你通知對方,你要對他做一些不好的事,讓他感到害怕。即使你心裡沒有真的要這麼做,但只要你的言行讓對方合理地感到威脅,就可能構成。

判斷是不是恐嚇,法院會從「社會一般觀念」來衡量,也就是說,一個普通人聽到或看到你的言行,會不會覺得受到威脅。所以,光是對方覺得害怕還不夠,你的行為本身也要客觀上足以構成威脅。

法律實例看清楚:這樣算恐嚇,那樣不算!

法律條文聽起來很抽象,我們來看看實際的案例,會讓你更容易理解:

案例一:一句話,讓對方心生畏懼

小陳因為停車糾紛,跟鄰居吵架時氣不過說了句:「你給我小心點,你家人也要小心!」雖然他沒明講要做什麼,但鄰居聽了覺得這是對自己和小孩的威脅,心裡很害怕。法院認為,這句話依照社會一般人的理解,確實會讓人聯想到對生命身體的侵害,而且讓鄰居心生畏懼,所以判小陳恐嚇罪成立。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即使只是暗示性、沒有明說的言詞,只要依社會一般觀念足以讓人感到威脅,並產生畏懼,就可能構成恐嚇罪。

案例二:情緒性發洩,不構成恐嚇

小美發現男友被陌生人騷擾,氣不過傳訊息給對方:「我警告你最後一次,最好躲回去台中,不要有一天被我找到...」雖然語氣很兇,讓對方不舒服甚至有點怕,但法院仔細檢視內容,發現小美並沒有明確說要「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因此,即使對方心裡害怕,法院還是認為這不構成恐嚇罪,因為沒有具體的「惡害通知」。

這個案例提醒我們,並非所有讓人不舒服或害怕的話都構成恐嚇。關鍵在於,你的言論是否明確或具體地傳達了要加害對方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的意圖。

如果不小心被告了,或想避免觸法,該怎麼辦?

  • 謹言慎行,三思而後言:在情緒激動時,更要控制自己的言行。一句氣話或一個衝動的動作,都可能讓你惹上麻煩。
  • 了解法律界線:不要以為「我只是說說而已」就沒事。法律看的是你的行為在客觀上會不會造成他人恐懼。
  • 循合法途徑解決糾紛:遇到衝突或不滿,試著透過溝通、調解或法律途徑解決,而不是用威脅的方式。
  • 保留證據:如果你是受害者,務必保留所有證據,例如錄音、訊息截圖、監視器畫面等。這些都是保護自己的重要依據。
  • 保持冷靜,不刪除任何訊息:如果你被指控恐嚇,請保持冷靜,不要恐慌性地刪除任何對話紀錄或證據。這可能反而讓事情更複雜。

結語

恐嚇危害安全罪的認定,牽涉到行為人的言行、被害人的感受以及社會的普遍認知。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讓你對這條法律有更清楚的認識。記住,保護自己和尊重他人,從了解法律開始!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恐嚇危害安全罪一定會被關嗎?

A: 不一定。恐嚇危害安全罪的最高刑度是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如果被判處六個月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通常有機會聲請「易科罰金」(把刑期換算成錢繳納)或「易服社會勞動」(用勞動服務代替刑期)。此外,如果符合特定條件,例如沒有前科,也有機會獲得「緩刑」,也就是暫時不用入監服刑,但可能需要履行一些條件,像是向被害人道歉、賠償、參加法治教育等。

Q: 我只是氣話,沒有真的要傷害對方,也會構成犯罪嗎?

A: 是的,即使你心裡沒有真的要傷害對方,但只要你的言行在客觀上足以讓對方心生畏懼,感到生命、身體、自由、名譽或財產受到威脅,就可能構成恐嚇危害安全罪。法律判斷的是你的行為本身是否足以產生威脅效果,而不是你內心真正的意圖。

Q: 在網路遊戲或社群媒體上說的話,也算恐嚇嗎?

A: 是的,恐嚇的方式不限於面對面或電話,透過網路訊息、社群媒體留言、遊戲內對話等任何形式的傳遞,只要內容符合恐嚇的構成要件,讓對方心生畏懼,都可能構成恐嚇危害安全罪。

Q: 如果對方先罵我,我才回嘴恐嚇他,會怎麼樣?

A: 對方先罵你,這可能是另一種法律問題,但並不能合理化你恐嚇對方的行為。恐嚇危害安全罪是獨立的犯罪,你還是可能因此被追究刑事責任。不過,對方先罵你的情況,在法院審理時可能會被列為量刑時的參考因素,但不會因此就免除你的罪責。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