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收到恐嚇罪傳票別慌!搞懂刑法305條,中年被告自保指南

收到恐嚇罪傳票別慌!搞懂刑法305條,中年被告自保指南

律點通
2025-06-29
5分鐘
刑事刑事法律恐嚇危害
LINE

收到恐嚇罪傳票?別慌!中年被告必讀的自保指南

「我只是說了氣話」、「我沒有那個意思」、「我怎麼會被告恐嚇罪?」這些,或許是您收到《恐嚇危害安全罪》傳票時,心中不斷盤旋的疑問。面對突如其來的法律訴訟,許多中年朋友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甚至影響到家庭與工作。別擔心,我是律點通,今天就來為您解開這個法律迷霧,讓您了解《刑法》第305條,並提供實用的應對策略。

什麼是「恐嚇危害安全罪」?

首先,我們來看看《中華民國刑法》是怎麼規定的:

《刑法》第305條:「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於安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

這條法規旨在保護每個人的心理安全,不讓別人用威脅的方式讓您感到害怕。簡單來說,構成這個罪名有幾個關鍵:

  • 恐嚇的對象是「人」 :必須是對特定的人發出威脅。
  • 威脅的內容:必須是針對對方的「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等法益,例如「我要讓你沒工作」、「我會讓你身敗名裂」等。
  • 有「恐嚇行為」 :您必須有傳達惡意訊息的行為,不限於言語或文字,甚至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只要足以讓對方理解您的威脅意圖,都可能算數。
  • 結果是「致生危害於安全」 :這是最重要的部分,表示對方必須因為您的威脅而「心生畏懼」,感到不安或害怕。

「心生畏懼」怎麼判斷?

實務上,法院在判斷對方是否「心生畏懼」時,並非只看被害人單方面的說詞。它會綜合考量社會一般觀念,以及當時的客觀環境、前後對話經過、雙方關係、您的主觀意圖等所有情況。換句話說,如果您的言行在一般人看來根本不足以構成威脅,即使對方聲稱害怕,法院也不一定會認定構成犯罪。

實務案例解析:哪些情況會構成?哪些不會?

法律條文可能有些抽象,我們來看看實際的案例,會讓您更清楚:

成立恐嚇危害安全罪的案例

情境故事:張先生與房東有租賃糾紛,一氣之下,他帶著一把水果刀和菜刀到房東家門口,大聲叫囂:「有種下來輸贏,看誰先死!」並不斷拍打大門。房東在屋內聽到這些話語和聲響,感到非常害怕,深怕張先生會衝進來。

法院判決:法院認為,張先生的行為結合了言語威脅與具體的危險物品,足以讓房東心生畏懼,因此構成恐嚇危害安全罪。這個案例顯示,言語加上具威脅性的動作,很容易被認定為恐嚇。

不成立恐嚇危害安全罪的案例

情境故事:李太太與鄰居因噪音問題長期不睦。某天,李太太情緒失控,拿著拖把猛敲鄰居的鐵捲門,並大聲喝令鄰居「趕快搬走!」。鄰居雖然感到不悅和煩躁,但並未明確感受到生命或財產的威脅。

法院判決:法院審理後認為,李太太的行為雖然失當,但單純敲門並要求搬走,在社會一般觀念下,難以被認定為明確的「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的威脅。法院強調,刑法有「謙抑原則」 ,不應過度干預一般情緒性的言行,因此判決李太太不構成恐嚇罪。這個案例說明,惡害通知必須具體明確,不能僅憑情緒性發洩就認定犯罪。

我該如何應對與自保?

面對恐嚇危害安全罪的指控,無論您是潛在的行為人或被害人,以下建議都能幫助您:

  • 謹言慎行,控制情緒:在與他人發生爭執時,務必保持冷靜,避免使用任何可能被解釋為威脅生命、身體、自由、名譽或財產的言詞或行為。即使是氣話或情緒性發洩,也可能被認定為恐嚇。
  • 理解法律界線:並非所有嚴厲或不悅的言詞都構成恐嚇罪。關鍵在於是否傳達了「將加惡害」的明確訊息,並足以使人產生畏懼。
  • 避免暗示性威脅:即使沒有直接說出威脅性字眼,但若透過特定情境、動作或暗示,足以使對方理解將有惡害發生,仍可能構成恐嚇。
  • 證據保留很重要:如果您是被害人,應盡可能保留所有證據(訊息截圖、錄音、錄影、通聯記錄、目擊證人等)。如果您是被告,也應蒐集有利於自己的證據,例如證明當時並無惡意、或對方並未心生畏懼的證據。
  • 考慮和解與調解:若不慎涉入類似糾紛,透過和解或調解方式解決,通常能避免冗長的刑事訴訟程序,也能降低潛在的刑責。

結語

恐嚇危害安全罪的認定,除了看行為人是否傳達了惡害訊息,更要綜合判斷該訊息在客觀上是否足以使人畏懼,以及被害人是否因此心生畏懼。理解這些法律概念,並在生活中謹慎應對,是保護自身權益的關鍵。面對法律問題,冷靜應對、蒐集證據,並思考和解或調解的可能性,將有助於您更好地處理眼前的困境。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什麼樣的言行會構成恐嚇?

A: 恐嚇的言行不僅限於直接的言語威脅,例如「我要殺了你」或「讓你家破人亡」。它也包括透過動作(如揮舞武器、敲擊物品製造聲響)、眼神、或特定情境(如半夜到對方家門口叫囂)等,只要能讓對方明確感受到生命、身體、自由、名譽或財產將遭受危害的訊息,就可能構成。關鍵在於訊息的「明確性」與「足以使人理解其惡意」。

Q: 我只是說氣話,沒有真的要傷害對方,也會被判恐嚇罪嗎?

A: 即使您內心沒有實際加害的意圖,但如果您的言行在客觀上足以讓「社會一般人」產生畏懼,且對方確實因此心生不安,法院仍可能認定您有「恐嚇故意」。法律看的是行為的「客觀效果」,以及您是否明知言行會讓對方害怕,而非您內心深處是否真的想實施惡害。因此,即使是氣話,也可能構成犯罪。

Q: 對方沒有實際受傷或財產損失,只是嚇到,這樣也算恐嚇嗎?

A: 是的。「恐嚇危害安全罪」是個「結果犯」,但這個「結果」指的是被害人「心生畏懼、感到不安」,不要求有實際的身體傷害或財產損失。只要您的言行讓對方心理上產生了畏懼感,就可能構成。法院會綜合考量當時情境、雙方關係、言行內容等,判斷是否足以讓「社會一般人」心生畏懼,而不是單純看被害人主觀是否害怕。

Q: 如果我被提告恐嚇罪,該怎麼辦?

A: 首先,保持冷靜,不要慌張。其次,仔細回想事件經過,並蒐集所有相關證據,例如對話紀錄、錄音、錄影、證人等。這些證據對釐清事實、證明您是否有恐嚇意圖或對方是否真的心生畏懼非常重要。您可以考慮主動與對方溝通,尋求和解或調解的可能性,這對案件的走向通常會有正面幫助,有機會降低刑責或獲得不起訴、緩起訴的機會。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