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防詐必看:從法律解析詐騙通報與人頭帳戶風險

防詐必看:從法律解析詐騙通報與人頭帳戶風險

律點通
2025-06-21
5分鐘
刑事詐欺犯罪金融法規
LINE

揭開詐騙迷霧:聰明防詐,從法律與實務開始

各位詐騙預防關注者,您是否也曾接到可疑電話、訊息,或是看過身邊親友因詐騙而受害?面對層出不窮的詐騙手法,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當不幸上當時,又能循什麼管道求助?更重要的是,該如何避免自己不小心成為詐騙集團的「幫兇」?

我是律點通,今天將從台灣的法律角度,為大家深入淺出地分析詐騙案件的通報機制、法律責任,並提供最實用的防詐建議,讓您學會辨識風險,遠離詐騙陷阱!

第一章:詐騙上當怎麼辦?快速通報與求助管道

如果不幸遭詐騙,第一時間的反應至關重要!台灣政府已建立完善的通報機制,確保您能及時獲得協助:

1. 立即撥打「165反詐騙專線」

這是您最首要且最重要的求助管道。根據《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的明確規定:

《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第51條:「中央主管機關應設置二十四小時檢舉通報窗口、線上檢舉平臺或報案專線,提供詐騙問題諮詢及通報或轉介相關機關(構)或團體提供心理諮商、社會救助等必要之協助。」

這條法律確保了「165反詐騙專線」全天候運作,不僅提供諮詢,更能協助您通報案件,甚至轉介心理諮商或社會救助。記住,越快通報,越有機會攔阻詐騙款項!

2. 迅速聯繫相關金融機構

如果您的錢是透過銀行、電子支付、信用卡或虛擬資產平台轉出的,請務必立即聯繫相關金融機構或服務商。依據《金融機構及提供虛擬資產服務之事業或人員防制詐欺犯罪危害應遵循事項辦法》,這些機構有其義務協助您:

  • 存款業務機構 (銀行):您親自到銀行告知被詐騙時,銀行會協助確認身分、交易資訊,並請您填寫切結書、撥打165。他們會向收款銀行通報,而警方也應在2小時內到場受理報案,評估是否將涉案帳戶列為警示。
  • 電子支付機構:與銀行類似,您親自到場或撥打客服電話,電子支付機構都會引導您聯繫165,並配合警方在2小時內到場處理。
  • 發卡機構 (信用卡):若信用卡被盜刷或用於詐騙,發卡機構會轉介您撥打165,親自到場時也會協助確認並通知警方。
  • 虛擬資產服務商 (如加密貨幣交易所):當您親自告知遭受虛擬資產詐騙時,業者也會確認身分、交易資訊,協助您聯繫165,警方同樣應在2小時內到場處理,並將涉案虛擬資產帳號通報為警示。

請務必保存所有證據! 包括匯款證明、對話紀錄(LINE、Messenger)、假冒網站截圖、可疑電話錄音等,這些都是警方調查的重要線索。

第二章:別讓自己成為「幫助犯」!人頭帳戶的法律責任

在詐騙案件中,除了詐騙集團成員,提供「人頭帳戶」的人也常被追究法律責任。什麼是人頭帳戶?簡單來說,就是將您的銀行存摺、提款卡、密碼,甚至是電子支付或虛擬資產帳號,提供給詐騙集團使用,讓他們用來收取詐騙所得。

提供人頭帳戶的人,通常會被認定為詐欺罪的「幫助犯」。這表示您雖然不是詐騙的主謀,但客觀上提供了幫助,且主觀上具有「幫助故意」,也就是您明知對方可能從事不法行為,卻仍提供協助,即使心裡想著「應該不會怎樣吧」也可能被認定有此故意。

實務上,法院如何判斷您是否具有「幫助故意」呢?讓我們看兩個生活化的案例:

生活化案例一:不小心提供帳戶?這樣做可能沒事!

小陳最近失業,在網路上看到一則代辦低利貸款的廣告。對方要求他提供存摺、提款卡和密碼,聲稱這是「證明財力」的必要程序。小陳雖然覺得有點奇怪,但急於貸款,還是照辦了。幾天後,他發現自己的帳戶被警示凍結,才驚覺受騙。小陳立刻打165報案,並主動配合警方調查,提供所有對話紀錄和匯款資料,證明自己也是受害者。

判決結果: 法院認為,小陳主觀上是為了辦理貸款,且事後積極報案並配合調查,並無證據證明他在交付帳戶時有幫助詐欺的故意。因此,小陳最終被判無罪。

律點通解析: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提供帳戶的原因不只一種。如果您能證明自己是單純受騙,並且在發現異常後立刻報案,積極配合調查,法院可能會認定您缺乏幫助詐欺的「不確定故意」。

生活化案例二:明知有異仍交付?小心連帶賠償!

小美看到高薪「代收包裹」的徵人廣告,工作內容只要提供提款卡和密碼,就能輕鬆賺取高額報酬。她心裡覺得這工作不合常理,也考慮了好幾天,但禁不住高薪誘惑,還是把提款卡和密碼交了出去。沒多久,她的帳戶就被警示,才發現這帳戶被詐騙集團用來收取被害人的錢。

判決結果: 法院認為,小美作為成年人,應知提供提款卡和密碼給陌生人不符常理,且她自承「覺得很奇怪,也想了很多天」,顯示她主觀上對於帳戶可能被不法使用已有疑慮,但仍選擇交付。因此,法院認定她具有幫助詐欺的「不確定故意」,除了可能面臨刑事責任,還需負起民事賠償責任。

根據《民法》規定:

《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民法》第185條:「數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不能知其中孰為加害人者,亦同。造意人及幫助人,與正犯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

律點通解析: 這表示,無論您是詐騙集團的主謀、執行者,或是提供帳戶的幫助犯,只要您的行為造成被害人財產損失,就必須負起「連帶賠償」責任。也就是說,被害人可以要求詐騙集團中的任何一人(包括人頭帳戶提供者)賠償全部損失,金額可能高達數十萬甚至上百萬,這對人頭帳戶提供者而言,是沉重的負擔。

第三章:防詐必備!給你的實用預防警訊

最好的防禦就是預防!請務必牢記以下幾點,遠離詐騙:

  • 切勿提供個人金融帳戶、提款卡及密碼: 任何要求您提供這些資訊的「求職」、「貸款」、「投資」機會,幾乎都是詐騙!即使對方聲稱用於「薪資轉帳證明」、「資金證明」等,也應提高警覺。
  • 警惕異常報酬或不合理要求: 俗話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若有工作或投資機會聲稱「輕鬆賺大錢」、「高報酬低風險」,或要求您進行不符常理的操作(如將款項轉入陌生帳戶),極有可能是詐騙。
  • 多方查證對方身份: 對於陌生來電、訊息或網路廣告,務必多方查證其真實性。可透過官方管道、親友或撥打165專線進行確認。
  • 保護個人資料: 不輕易在不明網站或連結輸入個人身分證字號、銀行帳號、密碼等敏感資訊。
  • 定期檢視帳戶: 定期檢查銀行、電子支付及虛擬資產帳戶的交易紀錄,若發現異常應立即通報。

結論:提高警覺,共同守護財產安全

詐騙手法日新月異,但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您掌握詐騙集團的慣用手法,了解法律對詐騙案件的規範,並時刻保持警覺,就能大大降低受騙的風險。記住,不貪、不聽、不信,多查證、多詢問、多通報,我們就能共同築起一道堅實的防詐牆,守護你我與家人的財產安全!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我的帳戶不小心被當成人頭帳戶,我該怎麼辦?

A: 如果您發現自己的金融帳戶(包括銀行帳戶、電子支付帳戶或虛擬資產帳號)被用於詐騙,請務必立刻撥打165反詐騙專線報案,並前往最近的警察局製作筆錄。同時,主動聯繫您的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說明情況並停止相關交易。越早報案並配合調查,越有助於證明您是受害者而非共犯,降低您的法律風險。

Q: 如何判斷一個高薪工作或投資機會是不是詐騙?

A: 判斷是否為詐騙,有幾個重要警訊:1. 要求您提供存摺、提款卡、密碼、網銀帳密等敏感資訊,聲稱用於「資金證明」、「薪資轉帳」或「配合公司會計」。2. 工作內容輕鬆卻報酬異常高,遠超市場行情。3. 宣稱「穩賺不賠」、「保證獲利」的投資方案,並要求您不斷加碼。4. 對方身份不明,且要求您透過不明連結或APP進行操作。若有以上任何情況,都應高度警覺,並透過165查證。

Q: 提供人頭帳戶給詐騙集團,除了刑事責任,還會有什麼民事責任?

A: 提供人頭帳戶給詐騙集團,除了可能構成詐欺罪的幫助犯,面臨刑事處罰(如徒刑),還會對被詐騙的被害人負擔「連帶損害賠償責任」。這表示被害人可以向您請求賠償他所有的財產損失,即使您只是一個幫助犯,也可能需要賠償全部金額,直到清償為止,這可能對您的財務造成巨大壓力。

Q: 如果我收到一個陌生帳戶匯來的錢,我該怎麼處理?

A: 如果您收到不明來源的款項,切勿私自提領或轉帳!這筆錢很可能是詐騙贓款,若您擅自處置,可能被認定為洗錢或幫助詐欺。正確的做法是:1. 立即撥打165反詐騙專線諮詢。2. 聯絡您的銀行,告知有不明款項匯入,並請銀行協助處理。3. 暫時不要動用這筆錢,等待警方或銀行的指示。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