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識破投資詐騙陷阱,守護您的退休金

識破投資詐騙陷阱,守護您的退休金

律點通
2025-06-21
5分鐘
刑事金融詐騙法律權益
LINE

「辛苦一輩子,好不容易存了點錢,想說讓它幫我們賺點退休金,安穩度過下半生,結果卻遇到詐騙,血本無歸?」這是不是您現在的心情寫照呢?在台灣,投資詐騙層出不窮,手法也越來越高明,許多中年朋友一不小心就落入陷阱。我是律點通,今天就來跟您好好聊聊,這些詐騙集團到底用了什麼招數,而我們的法律又能怎麼保護您,幫助您守住辛苦錢。

識破詐騙伎倆:法律怎麼看?

詐騙集團就像變色龍,不斷變換外衣,但萬變不離其宗,最終目的就是讓您把錢交出去。從法律角度來看,他們最常觸犯的,就是以下這些罪名:

詐欺取財:讓您心甘情願掏錢

詐騙集團會用各種「詐術」,例如虛假的投資項目、保證獲利承諾,讓您誤信為真,把錢匯出去。

《刑法》第339條第1項:「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這條法規是金融詐騙的核心罪名。當詐騙集團用不實資訊誘使您交付財物,並造成您財產損失時,就觸犯了此罪。

洗錢:您的血汗錢去哪了?

錢一旦進了詐騙集團的口袋,他們會迅速透過多層轉帳、提領現金、或轉換為虛擬貨幣等方式,掩飾這筆錢的來源和流向,這就是「洗錢」。《洗錢防制法》旨在打擊這類行為,即使是提供帳戶供詐騙集團使用的「人頭帳戶」,也可能被認定為洗錢共犯。

金融機構的責任:銀行和平台該做什麼?

您可能會問,銀行或虛擬資產平台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根據相關法規(如《金融機構及提供虛擬資產服務之事業或人員防制詐欺犯罪危害應遵循事項辦法》、《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這些機構在接到詐騙通報時,有義務配合:

  • 立即通報165反詐騙專線
  • 啟動警示帳戶或虛擬資產帳號
  • 積極配合警方調查 這些規定是為了爭取時間,盡可能為您追回款項。

此外,如果金融機構在向您推銷投資產品時,未盡到應有的責任,也可能需要負責。

《民法》第535條:「受任人處理委任事務,應依委任人之指示,並與處理自己事務為同一之注意,其受有報酬者,應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為之。」 這就是所謂的「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如果銀行或理財專員沒有充分告知您商品的真實風險,或推薦了不適合您的產品,導致您損失,即使沒有詐欺意圖,也可能要負民事賠償責任。

案例故事:他們的痛,是我們的警惕

法律條文可能有些生硬,不如我們來看看幾個真實發生的案例,或許您會更有感觸。

案例一:誤信兼職,帳戶成了詐騙幫兇

王先生(化名)想找輕鬆兼職,網上看到「幫公司收付款」的工作,便把提款卡和密碼交出。沒想到,他的帳戶成了詐騙集團的「人頭帳戶」,用來接收其他受害者的款項。王先生不僅被凍結帳戶,還要面對被害人的求償。法院判決指出,即便他聲稱不知情,但考量社會對人頭帳戶詐騙的頻繁報導,他應可預見帳戶可能被不法利用,仍需負連帶賠償責任。這提醒我們,切勿因小失大,輕易將帳戶交給他人。

案例二:銀行推銷不實,退休金縮水?

李太太(化名)想將定存轉為理財商品,銀行行員推薦一款「保本保息」的投資商品,聲稱「類似定存」。李太太信任銀行,便簽字購買。然而,幾年後商品發行機構破產,李太太血本無歸。她認為銀行未清楚告知「不保本」的風險。法院審理後認為,銀行在銷售複雜金融商品時,未充分揭露其性質及風險,判決銀行違反「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必須賠償李太太的損失。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即使是信任的金融機構,在購買複雜商品時,也要多問多看,確保自己完全理解風險。

給您的實用防詐指南

面對狡猾的詐騙集團,我們必須提高警覺,才能守護自己的血汗錢。

投資前三思:警覺、查證、不輕信

  • 沒有白吃的午餐: 對於「保證獲利」、「穩賺不賠」的投資,務必保持高度懷疑。高報酬必然伴隨高風險。
  • 多方查證不輕信: 對於網路或陌生人推薦的投資,務必向金管會或經濟部查詢公司合法性。絕不輕易提供銀行帳號、密碼、虛擬貨幣私鑰等重要個人資訊。
  • 冷靜思考: 詐騙集團常用「時間壓力」誘騙您快速決定。請務必給自己冷靜思考的時間,跟親友多聊聊,或撥打165專線諮詢。

不幸被騙了,怎麼辦?黃金時間是關鍵!

如果不幸成為受害者,請務必把握黃金時間,越快行動,追回款項的可能性越大:

  1. 立即撥打「165反詐騙諮詢專線」: 這是第一時間必須做的!
  2. 聯繫匯款銀行或虛擬資產服務商: 告知他們您遭到詐騙,請求啟動「圈存」或「警示帳戶/帳號」機制。
  3. 保留所有證據: 將所有與詐騙相關的對話紀錄、匯款證明、交易明細、投資平台截圖等,妥善保存下來。

結論:守護財產,從您我做起

投資詐騙固然可怕,但只要我們提高警覺,了解詐騙手法,並在不幸發生時能及時應對,就能大大降低損失。記住,保護自己的財產,從來都不是小事。多一分小心,少一分遺憾,願您的退休生活都能安穩無憂。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我投資被騙了,錢還有機會拿回來嗎?

A: 有機會,但黃金時間非常重要!一旦發現被騙,請立即撥打165反詐騙專線,同時聯繫您匯款的銀行或虛擬資產服務商,請求他們協助「圈存」或「警示帳戶/帳號」。越早行動,越能阻止款項被轉走,增加追回的可能性。

Q: 如果我只是把銀行帳戶借給朋友或陌生人,會怎麼樣?

A: 即使您沒有直接參與詐騙,但如果您的帳戶被詐騙集團用作「人頭帳戶」來收取贓款,您仍可能被認定為詐欺或洗錢的「幫助犯」,面臨刑事責任(例如被判刑、罰金),並需對所有受害者負民事連帶賠償責任。切勿輕易出借帳戶。

Q: 虛擬貨幣詐騙跟傳統金融詐騙在追查上有什麼不同?

A: 虛擬貨幣因其匿名性和跨境特性,追蹤金流確實比傳統銀行轉帳更具挑戰性。但台灣已將虛擬資產服務商納入《洗錢防制法》監管,並要求他們配合警示通報和圈存。因此,無論是哪種形式的詐騙,都應立即報案並通知相關平台。

Q: 銀行或理財專員推薦的投資商品如果虧損了,他們要負責嗎?

A: 不一定。投資有賺有賠是常態。但如果銀行或理財專員在銷售過程中,沒有盡到「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例如未充分告知商品風險(特別是不保本的風險)、未評估您的風險承受度、或推薦了明顯不適合您的商品,導致您損失,您可能可以依《民法》等規定向他們請求民事賠償。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