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詐騙迷霧:您能依循的法律途徑
對高資產人士而言,每一次投資決策都關乎財富的保值與增長。然而,當信任被不法詐騙集團利用,財產遭受巨額損失時,如何透過法律途徑追回損失,便成為當務之急。「律點通」深知您的困境,將為您詳細解析台灣法律框架下,投資詐騙被害人可採取的求償策略。
在台灣,投資詐騙案件的求償主要依循《民法》上的侵權行為規定。這意味著,詐騙者因其不法行為侵害了您的財產權,就必須負起賠償責任。
1. 核心依據: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民法》第184條 是您求償最主要的法律基礎。
《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這條法規明確指出,詐騙者以虛假資訊、不實承諾誘使您投入資金,導致財產損失,即構成「故意不法侵害他人權利」。要成立此項責任,需證明詐騙者有故意、行為不法、您的財產權受損、確實發生損失,且詐騙行為與損失間有直接因果關係。
此外, 《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 也可適用,因為詐騙行為本身就屬於「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造成他人損害。而若詐騙行為同時違反了其他保護投資人或金融秩序的法律(例如《公平交易法》關於多層次傳銷的規定),且因此造成您損害,則可依 《民法》第184條第2項 請求賠償。此條款採推定過失,詐騙者需證明自身無過失才能免責。
2. 集團詐騙的連帶責任
投資詐騙往往非單一犯案,而是集團式運作。此時, 《民法》第185條 便發揮作用:
《民法》第185條第1項:「數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不能知其中孰為加害人者亦同。」
這表示,無論詐騙集團中的成員具體分工為何,只要他們有共同詐騙的犯意聯絡或行為分擔,所有參與者都必須對您的損失負「連帶賠償責任」。您可以向任何一位共犯請求全額賠償,大幅提升求償機會。
3. 損害賠償的範圍與利息
當您勝訴,賠償金額如何計算? 《民法》第213條 規定,負損害賠償責任者應「回復他方損害發生前之原狀」。在金錢詐騙中,這通常指返還您被騙走的款項。若無法直接回復,則以金錢賠償替代。
此外,您還可依 《民法》第203條 ,請求自受損害之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的「法定遲延利息」。
4. 最聰明的求償途徑:附帶民事訴訟
在台灣,您可以選擇在刑事訴訟程序中一併提起民事求償,這稱為「附帶民事訴訟」。
《刑事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因犯罪而受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得附帶提起民事訴訟,對於被告及依民法負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害。」
選擇此途徑有兩大優勢:免繳裁判費,以及民事判決原則上應以刑事判決所認定之事實為據(依 《刑事訴訟法》第500條)。這意味著,一旦刑事庭認定對方有詐欺犯行,民事庭通常會直接採納,大幅減輕您的舉證負擔。此外, 《民事訴訟法》第280條 規定,若被告經合法通知卻未到庭或未具狀爭執,法院可視同其自認您主張的事實為真實,這對您極為有利。
真實案例解析:從判決看求償之路
了解法條後,我們透過實際案例,看看法院如何處理投資詐騙的求償。
案例一:刑事認定,民事速償
陳先生,一位事業有成的企業家,被一名聲稱有獨家投資管道的詐騙者誘騙,投入鉅額資金。當他發現血本無歸時,立即報警。刑事偵查後,詐騙者因詐欺罪被起訴並判刑確定。陳先生隨後在刑事程序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法院審理時,由於刑事判決已明確認定詐騙事實,加上詐騙者在民事庭經合法通知卻未積極抗辯,法院迅速判決詐騙者需全額賠償陳先生的損失及利息。這再次證明,刑事判決是民事求償的強力後盾,能大幅簡化民事訴訟的舉證責任,加速您追回款項的進程。
案例二:時效認定,追回希望
林女士,一位退休的專業人士,多年前被一位友人介紹投資高利項目,初期有小額回報,但後來資金便無法取出,朋友也避不見面。她雖懷疑受騙,但因顧及情面,遲遲未採取法律行動。直到後來,當詐騙集團被警方破獲,她才決定提告。對方律師主張已超過兩年時效。
法院最終認定,時效的起算點應從林女士「真正知悉」自己受騙且知道加害人身分時開始計算,而非從詐騙行為發生時或刑事判決確定時。由於林女士在發現真相後的兩年內已提起訴訟,法院駁回了對方的時效抗辯,判決她勝訴。這個案例提醒我們,對於時效的認定,法院會考量被害人實際知悉的時點,但仍需盡快行動。
實務操作指引:步步為營,捍衛您的權益
面對投資詐騙,採取正確且迅速的行動至關重要。以下是您應遵循的實務指引:
1. 立即報案
- 撥打165反詐騙專線,或親自至鄰近警察機關報案。這是啟動刑事偵查、追查詐騙集團並保全證據的關鍵第一步。
- 若您是透過銀行匯款或電子支付,請立即向該機構通報,提供交易證明並填寫切結書。金融機構會協助通報受款銀行,並請警方於2小時內處理,必要時將涉案帳戶通報為「警示帳戶」,以阻斷金流。
2. 蒐集證據
任何與詐騙相關的資料都是您寶貴的證據。請務必妥善保存所有:
- 匯款單據、轉帳紀錄
- 對話紀錄(Line、微信、簡訊、電話錄音)
- 投資契約、承諾書、宣傳資料
- 網站截圖、詐騙方提供的身分證明文件
3. 提起刑事告訴
向檢察官或司法警察機關提出詐欺等罪的刑事告訴。刑事程序的進行有助於釐清案件事實、追查共犯,並可能促使被告認罪或達成和解。
4. 選擇民事求償途徑
- 優先選擇:附帶民事訴訟。 在刑事案件進入偵查或審判階段後,強烈建議您在刑事訴訟中一併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此方式免裁判費,且民事判決將以刑事判決所認定之事實為據,大幅降低舉證難度。
- 獨立民事訴訟: 若刑事案件尚未有結果、或被告不明確,或您希望更快獲得民事判決(雖然可能需要更多時間舉證),也可選擇單獨提起民事訴訟。但此時需自行負擔裁判費,且舉證責任較重。
5. 考慮保全程序
若您已知詐騙者身分且其名下可能有財產,務必考慮聲請假扣押。這可以避免詐騙者在判決確定前脫產,確保您未來判決勝訴後能實際執行,成功追回款項。
重要提醒:
- 時效問題: 務必注意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的2年消滅時效。從您「知悉」受騙及加害人時起算,應盡速採取法律行動。
- 證據保全: 詐騙集團常會銷毀證據,務必第一時間保存所有相關資料。
- 被告脫產: 詐騙者常會將不法所得轉移或隱匿,導致即便勝訴也難以執行。因此,若有機會,應盡早聲請假扣押。
- 跨國詐騙: 若涉及境外詐騙,追訴和求償難度會大幅增加,可能需要國際司法互助,此時更需專業協助。
結語
在投資詐騙的陰影下,掌握法律武器是您自保的關鍵。從即刻報案、細心蒐證,到善用附帶民事訴訟,每一步都至關重要。雖然法律程序可能漫長複雜,但透過積極行動與正確策略,您仍有機會追回損失,捍衛您的財產權益。律點通期盼這些資訊能助您撥雲見日,重拾對未來的掌控。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詐騙案一定要先報警嗎?
A: 是的,報案是啟動法律程序的第一步,有助於警方立即凍結涉案帳戶、追查資金流向並保全證據。越早報案,追回款項的機會越大。
Q: 我被騙的錢有機會拿回來嗎?
A: 理論上,您可依民法請求全額返還被詐騙的本金及法定利息。但實際能否拿回,取決於詐騙者是否有資產可供執行。因此,及早採取法律行動並考慮聲請假扣押,至關重要。
Q: 附帶民事訴訟有什麼好處?
A: 在刑事訴訟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最大的優勢在於免繳裁判費,且民事判決原則上會直接援引刑事判決所認定的事實,大幅降低您在民事庭的舉證負擔。這能有效加速求償進程。
Q: 如果對方脫產了怎麼辦?
A: 若擔心詐騙者脫產,您應在提起民事訴訟前或同時,向法院聲請「假扣押」程序。這可以在判決確定前,先暫時凍結或查封對方的財產,確保未來勝訴後能有財產可供強制執行。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家人被控妨害信用?掌握法律關鍵,守護家人權益!
當家人面臨妨害信用案件,您是否感到無助與焦慮?這篇文章將為被告家屬深入解析台灣妨害信用相關法律,透過生活化案例,幫助您理解案件構成要件、法院實務認定標準,並提供實用建議,讓您能更從容地應對挑戰,成為家人最堅實的後盾。
妨害信用罪纏身?被告家屬必懂的法律應對指南
當家人面臨「妨害信用罪」的指控,您是否感到無助與困惑?這篇文章將為被告家屬提供清晰的法律解析,從罪名構成、刑責、民事賠償到實務案例,助您理解案件走向,掌握應對策略,不再徬徨。
家人涉『信用』『背信』案?法律條文與實務解析
當家人面臨牽涉信用或背信的法律案件時,您是否感到焦慮無助?本文將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析台灣民法與刑法中關於信用權、名譽權與背信罪的核心條文,透過生活化案例,幫助您理解案件的可能影響,並提供家屬可以協助釐清的實用指引,讓您在複雜的法律程序中,更能掌握方向。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