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投資詐騙?法律助您討公道!

投資詐騙?法律助您討公道!

律點通
2025-06-21
5分鐘
刑事金融詐欺投資糾紛
LINE

您是否曾因為一份信任,將積攢多年的血汗錢投入看似美好的投資,最終卻血本無歸?面對金融詐騙,許多中年朋友感到迷茫、錯愕與無助。律點通了解您的痛,今天就來為您解析金融詐騙的法律面貌,帶您了解這些常見的詐騙手法在法律上如何被界定,以及當不幸受害時,您可以如何保護自己的權益。

揭開詐騙的面紗:您可能遇到的「金融詐欺」

當您被虛假投資承諾誘騙、導致財產損失時,最直接相關的法律就是《中華民國刑法》中的「詐欺取財罪」。

刑法第339條第1項:詐欺取財罪

這條法律是所有金融詐騙的核心,它明確定義了什麼行為構成詐欺: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第1項:「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簡單來說,構成詐欺罪需要具備以下幾個關鍵點:

  • 有心想騙 (意圖不法所有):詐騙者從一開始就沒打算遵守承諾,只想把您的錢佔為己有。
  • 施展騙術 (施用詐術):詐騙者會編造謊言、隱瞞真相,例如謊稱代操投資虛擬貨幣、房地產,或是謊稱公司周轉不靈等,目的就是要讓您相信他們的假象。
  • 讓您誤信 (使人陷於錯誤):您因為相信了詐騙者的花言巧語,產生了錯誤的判斷。
  • 自願給錢 (交付財物):您在錯誤的認知下,自願將您的財物交給了詐騙者。
  • 造成損失 (財產損害):最終,您的財產因此蒙受損失。

這幾個環節必須環環相扣,才能構成詐欺罪。

超高報酬的陷阱:當心「非法吸金」的重罪

除了常見的詐欺罪,另一種更嚴重的金融詐騙是「非法吸金」,這涉及到《銀行法》的規定。非法吸金通常會以「保證高額利息」、「穩賺不賠」等話術,向社會大眾廣泛吸收資金。

銀行法第29條之1:收受存款之定義

這條法律定義了什麼叫做「非法收受存款」:

《銀行法》第29條之1:「以借款、收受投資、使加入為股東或其他名義,向多數人或不特定之人收受款項或吸收資金,而約定或給付與本金顯不相當之紅利、利息、股息或其他報酬者,以收受存款論。」

銀行法第125條第1項:非法經營銀行業務罪

一旦被認定為非法吸金,其刑責將遠重於一般詐欺罪:

《銀行法》第125條第1項:「違反第二十九條第一項規定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上二億元以下罰金。其因犯罪獲取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達新臺幣一億元以上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二千五百萬元以上五億元以下罰金。」

非法吸金與一般詐欺最主要的區別在於:

  • 對象廣泛 (多數人或不特定之人):非法吸金是向社會大眾或不特定人廣泛招攬資金,而非僅限於少數親友或特定對象。
  • 報酬異常 (與本金顯不相當之報酬):詐騙者承諾或給付的利息、紅利,遠遠高於市場正常水準,以此作為誘惑。

真實案例:他們如何被騙?我們能學到什麼?

透過實際案例,更能理解法律如何適用:

案例一:虛擬貨幣投資陷阱

王老師是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師,看到網路上聲稱投資虛擬貨幣能有驚人收益的廣告。對方自稱是專業團隊,說服他投入畢生積蓄,並保證每月固定高額分紅。起初確實有小額回報,讓王老師深信不疑,於是投入更多資金。然而,當他想取回大筆款項時,對方卻避不見面了。法院調查發現,這對詐騙者根本沒有實際投資,只是將王老師的錢用於個人花費。雖然受騙金額高達數百萬元,但由於受害者人數僅有少數幾位,法院最終認定這屬於《刑法》上的「詐欺取財罪」,而非《銀行法》的「非法吸金罪」。

案例二:朋友介紹的「穩賺」投資

李太太因老友介紹,得知一個「穩賺不賠」的房地產投資案,對方承諾給予遠高於市場的利息。基於對朋友的信任,李太太毫不猶豫地投入了數百萬元,並陸續加碼。然而,這筆錢卻被朋友拿去償還個人債務,根本沒有投入任何房地產。即便受騙金額高達數千萬元,由於受害者都是這位朋友的舊識,彼此間具備相當的信賴關係,法院仍認為不符合《銀行法》中「向多數人或不特定之人吸收資金」的要件,最終也以《刑法》的「詐欺取財罪」論處。

案例啟示: 這兩個案例都提醒我們,即使詐騙金額很高,詐騙對象的範圍是區分「一般詐欺」與「非法吸金」的關鍵。銀行法著重的是對國家金融秩序的危害,若僅針對特定親友,即使是高額詐騙,仍以刑法詐欺罪論處。這並不代表罪責較輕,只是適用法條不同。

錢被騙了怎麼辦?您可以這樣做!

若不幸成為金融詐騙的受害者,請務必採取以下行動:

  1. 立即止損: 馬上停止任何轉帳、匯款行為,並封鎖詐騙者的所有聯絡方式。
  2. 蒐集證據: 盡可能保留所有與詐騙相關的證據,包括對話紀錄(LINE、微信、簡訊)、匯款轉帳單據、契約文件、網站截圖、錄音錄影等,這些都是未來報案與提告的關鍵。
  3. 立即報警: 撥打165反詐騙諮詢專線,或直接前往就近的警察局報案。越早報案,警方越有機會追查金流、凍結帳戶,增加您追回損失的機會。

犯罪所得沒收:讓詐騙者無法坐享不法利益

法律上設有 《刑法》第38條之1「犯罪所得沒收」 的規定,目的就是剝奪詐騙者的不法利得。只要是被詐騙者利用犯罪行為所得的財物,無論是在詐騙者手上,或是轉移到其他人手上(如果對方明知是贓款或無償取得),都可能被沒收或追徵其價額。如果您的損失能因此實際發還,法院就不會再宣告沒收。

量刑標準:法院如何判斷刑責輕重?

法院在判斷詐騙者的刑責輕重時,會依照 《刑法》第57條「量刑標準」 ,綜合考量犯罪的動機、手段、詐騙金額大小、對被害人造成的損害、詐騙者犯案後的態度(例如是否坦承犯行、是否積極與被害人達成和解並賠償)等,來決定適當的刑度。

給您的叮嚀:防範未然,保護您的血汗錢

  • 提高警覺: 任何聲稱「保證獲利」、「高額報酬」、「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機會,都是詐騙的警訊。記住,投資一定有風險,沒有穩賺不賠的投資。
  • 仔細查證: 在投資前,務必向主管機關(如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查詢對方是否具有合法經營金融業務的資格。不要輕信陌生人的推薦。
  • 保護帳戶: 千萬不要將您的銀行帳戶、提款卡或密碼出借給任何人使用。即使您聲稱不知情,也可能被認定為詐欺取財罪的「幫助犯」,面臨刑事責任。

台灣政府目前正積極推動 《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 ,顯示政府對打擊詐欺犯罪的決心。這也意味著未來對於詐騙行為的查緝與懲處將會更加嚴格。

結語

面對金融詐騙,法律是您最強的後盾。了解這些基本法律知識,不僅能幫助您在不幸受害時知道如何求助,更能提升您的防詐意識,保護您的財產。律點通提醒您,守護財產安全,從提升警覺心開始,讓不法之徒無機可乘!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什麼是「詐欺取財罪」?它的構成要件是什麼?

A: 「詐欺取財罪」是指行為人基於不法佔有他人財物的意圖,施展虛假手段(詐術),使被害人因此產生錯誤判斷,進而自願將財物交出,導致被害人財產損失的行為。其構成要件包括:詐騙者有不法佔有的意圖、實施了欺騙行為、被害人因此被騙並交付財物,且造成了財產損失。這些環節必須有因果關係。

Q: 「非法吸金」跟「一般詐欺」有什麼不同?為什麼這一點很重要?

A: 「非法吸金」是《銀行法》規範的重罪,與《刑法》的「一般詐欺」主要區別在於行為對象和對社會的危害程度。非法吸金是指未經許可,向『多數人或不特定之人』吸收資金,並約定給付『與本金顯不相當的高額報酬』。這類行為不僅侵害個人財產,更嚴重危害國家金融秩序。相比之下,一般詐欺雖然也造成財產損失,但通常對象較為特定或人數較少。區分這兩者很重要,因為非法吸金的刑責遠重於一般詐欺罪,罰金也更高。

Q: 我的錢被騙了,要怎麼做才能拿回來?

A: 若錢被騙,請務必立即停止與詐騙者的任何金錢往來,並保留所有對話紀錄、匯款單據、契約等相關證據。最重要的是,立即撥打165反詐騙專線諮詢或直接前往警察局報案。警方會協助您啟動金流追查與凍結帳戶的程序。法律上也有「犯罪所得沒收」的規定,讓檢察官或法院可以追回詐騙者不法所得的財物,並在可能情況下發還給被害人。

Q: 我把銀行帳戶借給朋友周轉,結果被用來詐騙,我也會被告嗎?

A: 是的,即使您聲稱不知情,將銀行帳戶、提款卡或密碼出借給他人使用,若這些帳戶被詐騙集團用作人頭帳戶,您很可能會被檢察官或法院認定為詐欺取財罪的「幫助犯」。這是因為提供帳戶行為客觀上協助了詐騙行為的完成。一旦被認定有罪,您將面臨刑事責任。因此,務必妥善保管您的金融帳戶,切勿隨意出借。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