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投資詐騙求償指南:法律途徑與實務案例解析

投資詐騙求償指南:法律途徑與實務案例解析

律點通
2025-06-21
5分鐘
刑事詐欺犯罪民事求償
LINE

您好,親愛的被害朋友。

我們理解您此刻的心情,面對投資詐騙的打擊,除了財產損失,更可能感到憤怒、無助與迷茫。但請您相信,您不是孤單一人,台灣的法律為您提供了權益保護的途徑。作為律點通,我將為您深入淺出地解析投資詐騙的法律面貌,並提供具體的自救指南,幫助您勇敢面對,爭取應有的權益。

認識詐騙的法律面貌:您被侵害了什麼權利?

當您遭遇投資詐騙,這不僅是金錢的損失,更是您的財產權受到不法侵害。在法律上,這類行為主要涉及以下幾個重要概念:

侵權行為:詐騙者的直接責任

詐騙集團以虛假資訊誘騙您投入資金,直接導致您的財產損失,這在法律上構成典型的「侵權行為」。

《民法》第184條第1項:「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者亦同。」

這條文的意思是,詐騙者故意用欺騙的方式,不法侵害了您的財產權,就必須負起賠償責任。您需要證明詐騙者的行為是故意的、不法的,且確實造成了您的財產損失,以及兩者之間有因果關係。

非法吸金:高額報酬的陷阱

許多投資詐騙會以「保證獲利」、「高額報酬」為誘餌,實質上卻是未經許可向大眾吸收資金,這就是所謂的「非法吸金」。

《銀行法》第29條之1:「以借款、收受投資、使加入為股東或其他名義,向多數人或不特定之人收受款項或吸收資金,而約定或給付與本金顯不相當之紅利、利息、股息或其他報酬者,以收受存款論。」

這條文明確指出,即使詐騙者用「投資」、「入股」等名義,只要承諾或給付的報酬明顯高於本金,就可能被認定為非法吸金。這類行為不僅是刑事犯罪,更被法院認定為違反了保護大眾財產權益的法律,因此您也可以依《民法》第184條第2項向詐騙者請求損害賠償。

追究責任:誰該賠您錢?

投資詐騙往往不是單一個人所為,而是一個集團分工合作。這時候,共同侵權的法律概念就顯得非常重要。

共同侵權與連帶責任

《民法》第185條第1項:「數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不能知其中孰為加害人者亦同。造意人及幫助人,視為共同行為人。」

這表示,詐騙集團中的所有成員,無論是主謀、實際執行者,甚至是提供人頭帳戶的「幫助犯」,只要他們有共同的詐欺意圖或行為分擔,都必須對您的損失負「連帶賠償責任」。也就是說,您可以向任何一位有資力的加害人請求全部的賠償,不必擔心他們之間如何分配責任。

實務案例解析:他們怎麼追回的?

透過實際案例,您會更清楚法律是如何運作的:

案例一:虛構投資的直接詐騙

小陳是一位上班族,經由網路認識了一位自稱是「海外投資顧問」的人。對方不斷向他推銷一個「高科技農場」的投資專案,聲稱保證年獲利20%,還提供了一堆看似專業的投資計畫書。小陳心動之下,陸續匯了數十萬元到對方指定的帳戶。然而,當他想提領獲利時,對方卻開始推託,最後甚至人間蒸發。小陳這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法院在審理類似案件時,會仔細檢視詐騙者是否真的有該投資項目,以及資金流向是否合理。如果像小陳的案例一樣,對方無法證明投資標的真實存在,且資金去向不明,法院就會認定詐騙者構成《民法》第184條第1項的侵權行為,判決其必須賠償小陳的損失。

案例二:人頭帳戶的連帶責任

王小姐在一次網路交友中,被對方誘騙投資虛擬貨幣。她將大筆資金匯入對方提供的銀行帳戶,沒多久錢就被提領一空。報案後,警方查出這個帳戶的持有人是「阿華」。阿華辯稱自己只是把帳戶借給朋友,不知道會被用來詐騙。然而,法院發現阿華的帳戶在短時間內有大量異常交易,且提款地點與其住處有地緣關係,甚至在帳戶被警示後才報案。

在這種情況下,法院會認定阿華雖然不是詐騙主謀,但他提供帳戶的行為,客觀上幫助了詐騙集團完成詐欺及洗錢犯罪。即使他聲稱不知情,但若有證據顯示他對帳戶可能被用於不法有「可得而知」或「應注意能注意而不注意」的情形,法院仍會依《民法》第185條,認定他構成詐欺的「幫助犯」,必須與詐騙集團負連帶賠償責任。這對被害人來說,多了一個可以求償的對象。

受騙後,您該怎麼做?

面對詐騙,時間就是金錢。越快採取行動,追回損失的機會就越大。

立即止損與報案程序

  1. 撥打165反詐騙專線:這是第一時間必須做的,提供您所知道的所有詐騙資訊。
  2. 親自至金融機構通報
  • 若您是透過銀行轉帳、電子支付或虛擬資產服務商匯款,請務必在營業時間內,親自前往任一家相關機構,告知您遭受詐騙,並提供您的身分證明、匯款/轉帳/交易證明等資訊。金融機構會請您填寫切結書,並協助撥打165。
  • 根據《金融機構及提供虛擬資產服務之事業或人員防制詐欺犯罪危害應遵循事項辦法》規定,警察機關應於2小時內派員至金融機構,受理您的報案,並視情況將涉案帳戶通報為「警示帳戶」。警示帳戶的通報是防止款項被進一步提領的關鍵步驟。

證據保全:您的求償利器

務必保留所有與詐騙相關的證據,它們是您未來追討損失的關鍵:

  • 所有交易紀錄:匯款單、轉帳明細、電子支付交易證明、虛擬資產移轉紀錄等。
  • 所有通訊內容:LINE、微信、Telegram、簡訊、電子郵件、電話錄音等與詐騙集團成員的對話紀錄。
  • 投資相關文件:任何投資契約、宣傳資料、網站截圖、公司簡介等。
  • 詐騙細節記錄:詐騙手法、時間、地點、涉案人員姓名/暱稱、帳號等。

法律追訴途徑:刑事與民事雙管齊下

  1. 刑事報案:向警察機關報案,提出詐欺、非法吸金、洗錢等刑事告訴。刑事偵查有助於追查詐騙集團成員,並凍結涉案帳戶,為後續的民事求償打下基礎。
  2. 民事求償
  •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在刑事訴訟程序中,您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這樣做的好處是免繳裁判費,且可以利用刑事偵查結果作為民事求償的證據,省去您許多舉證的麻煩。
  • 獨立民事訴訟:若刑事案件進度緩慢或無法追訴到所有加害人,您也可以獨立提起民事訴訟,依《民法》相關規定,向詐騙集團成員(包括人頭帳戶提供者)請求損害賠償。

重要提醒:請務必注意《民法》第197條第1項規定的2年及10年時效,避免您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消滅。從您知道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時起算2年,或從侵權行為發生時起算10年。

結語

面對投資詐騙,雖然過程艱辛,但請您不要放棄。透過即時通報、妥善保全證據,並善用法律賦予您的權利,您有機會追回損失,並讓不法之徒受到應有的制裁。這不僅是為自己爭取權益,更是為社會打擊詐騙盡一份心力。請您保持警惕,未來面對任何「保證獲利」、「高額報酬」的投資邀約,務必多方查證,保護好自己的血汗錢。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發現自己被投資詐騙了,第一時間該怎麼辦?

A: 請您立即撥打165反詐騙專線,並盡快攜帶所有相關證據(如匯款單、對話紀錄、投資契約等)前往最近的警察局報案。同時,若您是透過銀行、電子支付或虛擬資產服務商匯款,請務必在營業時間內親自前往該金融機構通報,他們會協助您啟動警示帳戶機制,盡力圈存款項,阻止資金被進一步提領。

Q: 我的錢已經被轉走了,還有機會追回來嗎?

A: 資金一旦被詐騙集團提領或轉移,追回的難度確實會增加,但並非完全沒有機會。警示帳戶機制是為了在第一時間止損,若款項尚未被提領,有機會被圈存。即使錢已被轉走,透過刑事偵查,警方仍會盡力追查資金流向及詐騙集團成員。一旦查獲詐騙者或人頭帳戶提供者,您可透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或獨立民事訴訟,向他們請求損害賠償。雖然過程可能漫長,但仍有成功追回的案例。

Q: 提供人頭帳戶的人,真的要負法律責任嗎?

A: 是的,法院實務對於人頭帳戶提供者的責任認定日趨嚴格。即使提供者聲稱不知情,但若有證據顯示其對帳戶可能被用於不法有「可得而知」或「應注意能注意而不注意」的情形(例如帳戶異常頻繁交易、提款地點與住處有地緣關係、或在帳戶被警示後才報案等),法院仍可能認定其構成詐欺或洗錢的幫助犯,進而依《民法》第185條負共同侵權行為的連帶損害賠償責任。這意味著,您有機會向這些人頭帳戶提供者追討損失。

Q: 刑事報案和民事求償有什麼不同?我該選擇哪一種?

A: 刑事報案是向警方或檢察官提出告訴,目的是追究詐騙集團的刑事責任,讓他們受到法律制裁(如判刑)。刑事偵查有助於查明詐騙集團的組織結構、資金流向和成員身份。 民事求償則是向法院提起訴訟,目的是要求詐騙者賠償您的財產損失。您可以選擇在刑事訴訟程序中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這樣可以免繳裁判費,且能直接利用刑事偵查的結果作為證據。若刑事案件進度緩慢或您想更快地啟動求償程序,也可以選擇「獨立提起民事訴訟」。建議您兩者並行,刑事追究責任,民事追討損失,最大化您的權益。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