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毒品工具持有罪?親友涉案必看法律解析

毒品工具持有罪?親友涉案必看法律解析

律點通
2025-06-21
5分鐘
刑事毒品犯罪刑事訴訟
LINE

親友涉案,您對「製毒工具」的疑問與擔憂

當家中親友不慎捲入毒品相關案件,尤其當罪名涉及「持有製毒工具」時,您心中是否充滿疑問、焦慮,甚至覺得不解?為什麼一些看似普通的物品,會被認定是製毒工具?「持有」的定義又是什麼?這些物品會不會被沒收?律點通理解您的不安,這篇文章將為您深入淺出地解析相關法律規定、實務案例,希望能為您帶來一些釐清與方向。

什麼是「持有」製毒工具?法律定義大解密

在法律上,所謂的「持有」,並不像您想的那麼簡單。它不僅限於物品在您身上,而是指一個人對某樣物品具有事實上的管理和支配能力,就算這東西的所有權不是您的,您只是暫時幫忙保管,或是放在您能隨時拿到的地方(例如車上、租屋處、寄放朋友家),只要您知道它的存在,並能實際控制它,都可能被認定為「持有」。

而「專供製造或施用毒品之器具」這個詞,關鍵在於「專供」二字。理論上,這應指該器具除了製毒或施毒外,沒有其他常見的合法用途。但實務上,法院在判斷時,往往會綜合考量許多因素,例如:

  • 器具上是否有毒品殘留?
  • 是否與其他製毒原料、半成品一同被查獲?
  • 持有器具的數量是否異常?是否能組合成一套完整的製毒設備?
  • 是否有其他證據(如通聯記錄)顯示行為人有製毒意圖?

這代表,即使是燒杯、加熱器、電子磅秤等看似普通的物品,一旦與毒品產生關聯,或被發現有製毒意圖,都可能被認定為「製毒工具」。

法律怎麼規定?毒品條例與刑法

涉及製毒工具的法律,主要有以下幾條: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1條第7項:「持有專供製造或施用第一級、第二級毒品之器具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臺幣十萬元以下罰金。」

這條文清楚說明,即使只是單純持有專門用於製造或施用第一級、第二級毒品的器具,就會面臨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的處罰。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8條第1項前段:「查獲之第一級、第二級毒品及專供製造或施用第一級、第二級毒品之器具,不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均沒收銷燬之...」

這條規定則指出,對於第一級、第二級毒品及專門用於製造或施用的器具,不論這些物品是否屬於涉案人,法院都會強制沒收銷毀。

中華民國刑法

《中華民國刑法》第38條第1項:「違禁物,不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沒收之。」

這是關於沒收的總則性規定。如果《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沒有特別規定,例如第三、四級毒品的器具,就會回歸刑法這條,將其視為「違禁物」予以沒收。

實務案例解析:不是你的東西,也可能惹上大麻煩

為了讓您更了解法律在實際案件中如何運作,我們將兩個案例改寫成生活情境故事:

案例一:幫忙搬家卻捲入製毒疑雲

小陳只是幫朋友搬家,結果搬到的箱子裡有不明液體和一些化學工具。後來警察來查,才發現箱子裡裝的是製毒的半成品和器具,而且這些半成品已經驗出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的成分。小陳想說自己沒碰毒品,只是搬東西,應該沒事吧?

但法院認為,即使是製毒過程中的「半成品」,只要驗出毒品成分,製造行為就已經算完成了。而所有相關的器具、原料,不論是不是「專門」製毒用,只要是「供犯罪所用」,都會被沒收。這個案例提醒我們,即使您只是協助「搬運」或「保管」,只要物品與製毒有關,責任可能比您想像的還重。

案例二:秤食材的磅秤,竟成為犯罪工具

阿華被查到持有毒品,同時還發現家裡有幾台電子磅秤和封口機,上面只有一點點不明粉末殘留。阿華說這些磅秤是用來秤食材的,封口機是封餅乾用的。他認為這些都是家裡日常用品,怎麼會變成「製毒工具」?

法院判決時指出,即使這些物品只有「微量」毒品殘留,且本身並非專門製毒的工具,但因為它們與毒品殘留物結合,使其具備了犯罪工具的性質,仍會被認定為「供犯罪所用之物」而沒收銷毀。這個案例強調,即使是日常用品,只要沾染毒品或與毒品犯罪有關聯,也可能被認定為犯罪工具並被沒收。

重點提醒:您該知道的幾件事

  • 「持有」的認定非常廣泛: 只要物品在您能實際支配的範圍內,且您知道它的存在並有支配意圖,就可能構成持有。
  • 「專供」的判斷很複雜: 即使是多用途的器具,若有證據顯示其與毒品有關聯(如殘留物、與其他製毒原料一併查獲),仍可能被認定為製毒工具。
  • 沒收的強制性: 對於第一、二級毒品及其專用器具,一旦查獲,原則上都會被強制沒收銷毀,不論物品是誰的。
  • 避免替他人保管物品: 切勿輕易替他人保管或借用車輛、房屋等,尤其當對方背景複雜或有涉毒嫌疑時,以免無意中成為毒品或製毒工具的「持有者」。
  • 注意通訊內容: 任何與毒品相關的通訊內容(如LINE訊息、電話對話)都可能成為證明主觀犯意的關鍵證據。

結論:面對挑戰,您不是孤單一人

毒品案件複雜且影響深遠,尤其當親友涉案時,家屬往往承受巨大壓力。理解「製毒工具持有罪」的法律概念和實務運作,是您協助親友應對挑戰的第一步。請記住,在面對這些困境時,您和您的家人並非孤單面對。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如果家裡發現疑似製毒工具,但我們不知道那是幹嘛的,會構成「持有」嗎?

A: 法律上「持有」的認定,除了您對物品有事實上的支配力外,還需要您「知悉」該物品的存在,並且有「支配意圖」。如果您完全不知道這些物品是製毒工具,或甚至不知道它們的存在,那麼可能不構成持有。但如果物品被查獲,且有證據顯示您理應知道其用途或存在,例如物品就放在您的臥室,或您曾接觸過,法院仍會綜合判斷。建議此時不要移動或破壞現場,並儘快尋求專業協助釐清事實。

Q: 是不是只要物品上沒有毒品殘留,就不會被認定是製毒工具?

A: 不一定。即使物品本身沒有毒品殘留,但如果它被查獲時與毒品原料、半成品一起,或者其形狀、數量、組合方式明顯暗示其製毒用途,加上其他客觀證據(如通聯記錄、證人證詞),法院仍可能認定其為「供犯罪所用之物」或「專供製造毒品之器具」。因此,有無殘留物並非唯一判斷標準。

Q: 如果親友只是幫忙「保管」這些東西,沒有參與製造,會有什麼責任?

A: 如果親友知悉保管的物品是製毒工具,即使沒有直接參與製造,仍可能構成《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1條第7項的「持有專供製造或施用第一級、第二級毒品之器具罪」,面臨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若不知情,則可能不構成犯罪。但關鍵在於「知悉與否」,這會是檢察官和法官審理的重點。

Q: 聽說有些製毒工具其實很普通,像燒杯、磅秤,這樣也會被沒收嗎?

A: 是的,即使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如燒杯、量筒、電子磅秤、咖啡濾紙等,一旦被認定為用於製造或施用毒品,或與毒品犯罪有關聯,即使本身有多種合法用途,仍可能被法院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或《中華民國刑法》規定沒收銷毀。法院會綜合所有證據來判斷這些物品是否實際用於犯罪。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