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家人染毒品怎麼辦?老年家屬必讀:勒戒、戒癮與社會復歸全解析

家人染毒品怎麼辦?老年家屬必讀:勒戒、戒癮與社會復歸全解析

律點通
2025-06-21
5分鐘
刑事毒品犯罪戒癮輔導
LINE

親愛的家屬們,您們辛苦了!

當家人不幸與毒品扯上關係,那種擔憂、焦慮與無助,我們完全理解。特別是對於年長的您們,面對陌生的法律程序與社會眼光,更是沉重的負擔。別擔心,我是律點通,今天就來為您們解開毒品案件的法律迷霧,讓您們知道,這條路上,您們並不孤單,而且有明確的路徑可以走。

毒品是「病」還是「罪」?認識勒戒、戒治與緩起訴

在台灣,法律對於施用毒品的人,已經從過去單純的「處罰」思維,轉變為更重視「治療」與「輔導」。換句話說,施用毒品被視為一種慢性、會復發的疾病,需要治療和支持,而不是一味地關起來。

什麼是「觀察勒戒」與「強制戒治」?

當您的家人因為施用毒品被查獲時,通常不會立刻被判刑入獄。法律會先給予他們接受治療的機會,這就是所謂的「觀察勒戒」與「強制戒治」。

這兩種處分,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坐牢」,而是一種治療性的「保安處分」 ,目的是幫助他們戒除對毒品的生理與心理依賴,重新回到正常生活。這就像生病需要住院治療一樣。

  •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 明確規定了這些程序:

「犯第十條之罪者,檢察官應聲請法院裁定,或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法庭)應先裁定,令被告或少年入勒戒處所觀察、勒戒,其期間不得逾二月。」 「觀察、勒戒後,檢察官或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法庭)依據勒戒處所之陳報,認受觀察、勒戒人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應即釋放,並為不起訴之處分或不付審理之裁定;認受觀察、勒戒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檢察官應聲請法院裁定或由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法庭)裁定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其期間為六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一年。」 「依前項規定為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執行完畢釋放後,三年後再犯第十條之罪者,適用前二項之規定。」

簡單來說:

  1. 初次施用距離上次勒戒/戒治結束已超過三年 的人,檢察官會聲請法院,讓他們先進去「勒戒處所」進行觀察勒戒,最長兩個月。
  2. 觀察勒戒期間,如果評估後發現還有繼續施用毒品的傾向,就會被送往「戒治處所」進行強制戒治,時間從六個月到一年不等,直到評估認為沒有繼續戒治的必要為止。
  3. 當勒戒或戒治期滿被釋放後,如果三年內又再犯施用毒品,才會面臨刑事追訴(也就是被判刑);但如果是在三年後才再犯,則會再次適用上述的觀察勒戒與強制戒治程序,給予治療機會。

還有另一條路:「緩起訴附條件戒癮治療」

除了進入勒戒處所,有時檢察官會依據《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4條,給予您的家人「緩起訴附條件戒癮治療」的機會。這是一種在外面接受治療的方式,不需要進入勒戒所。

  •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4條 規定:

「第二十條第一項及第二十三條第二項之程序,於檢察官先依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第一項、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二第一項第四款至第六款或第八款規定,為附條件之緩起訴處分時,或於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法庭)認以依少年事件處理法程序處理為適當時,不適用之。」

這表示,檢察官可以決定讓您的家人在指定醫療機構完成戒癮治療,作為不起訴的條件。這樣的好處是,您的家人可以在比較開放的環境下,持續工作或生活,但仍需按時接受治療與追蹤。

重要提醒: 選擇哪一種方式(進入勒戒所或緩起訴戒癮治療),是由檢察官依個案情況判斷,法院原則上不會干涉。所以,如果檢察官已經聲請法院裁定勒戒,即使您們想讓家人去醫院治療,法院也無法逕行變更。

案例故事:小陳的戒癮之路

讓我們用一個貼近生活的例子來說明。住在南部的阿明伯伯,他的兒子小陳之前曾因施用毒品被強制戒治過。沒想到,在小陳戒治結束釋放後的第四年,又因為施用毒品被警方查獲了。阿明伯伯心想,這下兒子肯定要坐牢了,非常擔心。

然而,根據新修正的《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規定,由於小陳是在上次強制戒治執行完畢「三年後」才再犯,雖然是第三次被抓,但法院並沒有直接判刑。

法官仔細審視了小陳的狀況,認為根據法律精神,小陳仍應被視為需要治療的「病患」。因此,法院撤銷了檢察官原本的起訴,並裁定讓小陳再次進入勒戒處所進行觀察勒戒。法官甚至進一步表示,如果小陳經觀察勒戒及強制戒治後,確認已經沒有繼續施用毒品的必要,那麼針對這次的施用毒品行為,是可以判「免刑」的,也就是不用關、不用罰!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法律的重心已經轉向「治療與復歸」。即使是多次施用毒品,只要符合「三年後再犯」的條件,司法系統仍會優先給予治療的機會,而不是直接懲罰。

家屬可以怎麼做?陪伴家人邁向社會復歸

毒品戒癮是一個漫長且可能反覆的過程,家人的支持是成功的關鍵。您們可以這樣做:

  1. 理解與支持: 將您的家人視為需要幫助的「病患」,而非單純的「犯人」。給予情感上的支持,鼓勵他們積極面對治療。避免責罵,多一份耐心與理解。
  2. 積極配合處遇: 無論是進入勒戒處所、戒治處所,或是緩起訴附條件戒癮治療,都請鼓勵您的家人積極配合。這些機構都有專業的輔導、社工、心理師,會提供「科學實證」的處遇模式,幫助他們戒斷身心毒癮。
  3. 主動尋求協助: 您的家人離開勒戒或戒治處所後,並非就此結束。各縣市都有「毒品危害防制中心」(簡稱「毒防中心」),他們會對施用毒品者進行追蹤輔導。請鼓勵您的家人主動與毒防中心保持聯繫,配合電訪或訪視,這對維持戒癮狀態非常重要。
  4. 善用社會資源: 依據《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4項,勒戒或戒治期滿釋放後,公立就業輔導機構會提供就業輔導。穩定的工作和生活是成功復歸的基石,請鼓勵您的家人善用這些資源。
  5. 消除歧視: 社會對毒品更生人常有刻板印象。作為家屬,我們更要從自身做起,不對他們貼標籤,並鼓勵身邊的人給予他們公平的就業和生活機會,讓他們真正融入社會。

結論

面對家人的毒品問題,確實不容易,但請您們記住,法律正在朝著更人性化的方向發展,提供許多治療與輔導的機會。您的家人並不是被放棄的,他們有機會透過這些機制重獲新生。

作為家屬,您的理解、支持與陪伴,是他們最堅實的力量。請積極配合法律程序與輔導機制,善用社會資源,相信在您們的愛與社會的幫助下,您的家人一定能脫離毒品陰霾,迎向更健康、更光明的未來!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我的家人被查獲施用毒品,會直接被關進監獄嗎?

A: 不一定。根據台灣《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的規定,對於初次施用毒品,或距離上次勒戒/戒治結束已超過三年者,通常會先被送往勒戒處所進行「觀察勒戒」,這是一種治療性的保安處分,不是直接判刑入獄。只有在勒戒後仍有繼續施用傾向,才會進入「強制戒治」;若在三年內再次施用毒品,才可能面臨刑事追訴被判刑。

Q: 「觀察勒戒」跟「強制戒治」有什麼不同?時間大概多久?

A: 「觀察勒戒」是初步的評估與戒斷,最長不超過兩個月。目的是看受觀察者是否有繼續施用毒品的傾向。如果評估有此傾向,才會進一步裁定進入「強制戒治」,這是一種更深入的治療,期間從六個月到一年不等,直到評估認為沒有繼續強制戒治的必要為止。兩者都是為了治療,而非純粹懲罰。

Q: 我的家人可以選擇在醫院接受戒癮治療,不要進去勒戒所嗎?

A: 這要看檢察官的決定。法律上有「緩起訴附條件戒癮治療」的選項,讓受處分人在醫療機構接受治療,不必進入勒戒所。但這個選擇權屬於檢察官,法院無法介入或替代。如果檢察官已聲請法院裁定勒戒,那麼法院原則上就只能依規定裁定,無法自行決定改為醫院治療。

Q: 家人戒治結束回到家了,我們還需要做什麼?會不會又再犯?

A: 毒品戒癮是一個長期且可能反覆的過程,戒治結束後家人的支持非常重要。請鼓勵您的家人與地方政府的「毒品危害防制中心」(毒防中心)保持聯繫,毒防中心會提供追蹤輔導服務。同時,協助他們尋找穩定工作(可利用公立就業輔導機構),並給予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避免歧視,共同建立一個健康的環境,有助於降低再犯的風險。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