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毒品施用者法律處遇:家屬必知戒癮治療與觀察勒戒

毒品施用者法律處遇:家屬必知戒癮治療與觀察勒戒

律點通
2025-06-21
5分鐘
刑事毒品犯罪戒癮治療
LINE

當家人不小心沾染毒品,被捲入司法程序時,家屬的心情往往焦急又無助。您可能擔心他們會被判刑入獄,也疑惑是否有其他幫助他們擺脫毒癮的機會。別擔心,台灣的法律對於毒品施用者,已經從單純的「懲罰」轉向「治療與矯治」並重。這篇文章將為您詳細解析相關的法律規定,讓您了解家人的處境,並知道如何應對。

毒品犯罪的處遇方式:不再只有關!

過去,許多人一聽到毒品犯罪,就直接聯想到坐牢。但現在,政府對於施用毒品者,特別是初犯或符合特定條件者,提供了多種「治療」的機會,希望幫助他們回歸正常生活。這些規定主要來自於《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兩種主要的治療模式

目前,針對施用毒品者,主要有兩種處遇模式:

1. 機構內處遇:觀察、勒戒與強制戒治

這是指將施用毒品者送往特定機構進行戒治。它是一種「保安處分」,目的在於戒除毒癮,而不是刑罰。

  • 觀察、勒戒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1項:「犯第十條之罪者,檢察官應聲請法院裁定,或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法庭)應先裁定,令入勒戒處所觀察、勒戒,其期間不得逾二月。」

這條規定適用於初次施用毒品,或是距離上次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執行完畢釋放後,已經超過三年才再次施用毒品的人。觀察勒戒的目的是評估施用者是否有繼續施用毒品的傾向,期間最長兩個月。

  • 強制戒治: 如果觀察勒戒後,評估認為施用者仍有繼續施用毒品的傾向,就會進一步裁定強制戒治。強制戒治的期間是六個月以上,最長不超過一年,目的是更深入地戒除身癮與心癮。

2. 機構外處遇:附命完成戒癮治療緩起訴處分

這是一種在社區中進行的治療方式,屬於檢察官的「緩起訴處分」。

  • 附命完成戒癮治療緩起訴處分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4條第1項:「犯第十條之罪者,檢察官參酌其吸食情狀,認以附條件緩起訴處分,命其完成戒癮治療為適當者,得為緩起訴處分。」

這表示檢察官可以根據施用毒品者的情況,給予他們一個緩起訴的機會,但條件是必須完成指定的戒癮治療。這項治療通常包括藥物治療、心理輔導等,期程通常為一年。如果能順利完成,檢察官就會給予不起訴處分,案件就此結束,不會留下前科紀錄。

關鍵時間點:三年內或三年後?

對於施用毒品者來說,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點是「三年」。這關係到他們再次施用毒品時,會面臨什麼樣的處遇。

  • 「三年後再犯」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3項:「依前項規定為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執行完畢釋放後,三年後再犯第十條之罪者,適用前二項之規定。」

如果您的家人在最近一次「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執行完畢釋放後,已經超過三年才再次施用毒品,那麼他們仍然有機會再次接受觀察、勒戒或戒癮治療的處遇,而不是直接被起訴判刑。

  • 「三年內再犯」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3條第2項:「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執行完畢釋放後,三年內再犯第十條之罪者,檢察官或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法庭)應依法追訴或裁定交付審理。」

但如果是在最近一次「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執行完畢釋放後,三年內又再次施用毒品,那麼檢察官就必須依法起訴,您的家人就可能面臨刑罰。

重要提醒: 這裡有一個非常關鍵的觀念,最高法院已經明確指出, 「附命完成戒癮治療緩起訴」並不等同於「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執行完畢」 。這意味著,即使您的家人曾完成戒癮治療,但如果他們從未接受過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那麼他們再次施用毒品時,仍然會被視為符合《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的條件,有機會再次接受觀察、勒戒或戒癮治療,而不是直接被起訴。

檢察官的考量與法院的把關:生活化案例

檢察官在決定給予哪種處遇時,擁有一定的裁量權。但這種裁量權並非毫無限制,法院也會進行審查,確保其合法與妥適。

案例一:完成戒癮治療後再犯,仍有機會再治療

想像一下,您的孩子小明,之前因為施用毒品,檢察官給了他一次機會,讓他接受了「附命戒癮治療緩起訴」。小明很努力地完成了治療,以為事情告一段落。沒想到,過了一段時間,小明又不小心再犯了。這次,檢察官直接起訴他,法院也判了刑。家屬很疑惑,不是說有治療機會嗎?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最高法院明確指出,即使完成了「附命戒癮治療緩起訴」,這並不等同於完成了「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所以,如果小明之前從未接受過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那麼他這次再犯,檢察官還是應該先聲請法院裁定讓他去觀察、勒戒,而不是直接起訴判刑。這對家屬來說是個重要的資訊,因為它關係到孩子是否能再次獲得治療的機會,而不是直接面對刑罰。

案例二:檢察官的裁量權並非絕對

再舉一個例子,阿華是第一次施用毒品,而且他自己很積極地在接受美沙冬治療,希望能擺脫毒癮。照理說,他應該有機會獲得「附命戒癮治療緩起訴」。但檢察官卻因為阿華還有另一件販毒案正在偵查中(還沒起訴),就直接聲請法院裁定他去觀察勒戒,沒有給他戒癮治療的機會。阿華的家屬覺得不合理,提出了抗告。

法院審理後認為,檢察官雖然有裁量權,但不能隨意行使。行政院有頒布一套《毒品戒癮治療實施辦法及完成治療認定標準》,裡面明確規定了哪些情況不適合給予戒癮治療。阿華的販毒案還在偵查中,並沒有達到「經檢察官提起公訴」的標準。法院認為檢察官沒有說明為何不遵循這些規定,可能構成裁量上的瑕疵,因此撤銷了原裁定。這個案例提醒我們,檢察官的決定並非絕對,家屬可以了解相關規定,必要時爭取權益。

家屬可以怎麼做?實用指引

當家人面臨毒品相關的司法程序時,家屬的態度和行動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實用的建議:

  • 先了解家人的狀況:釐清您的家人是初犯還是再犯?距離上次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執行完畢釋放是否已逾三年?是否有其他刑事案件在身?這些資訊會影響檢察官的處遇選擇。
  • 積極配合治療與司法程序:如果檢察官給予「附命緩起訴處分」的機會,務必督促家人嚴格遵守緩起訴條件,積極配合戒癮治療,包括按時接受藥物治療、心理輔導、社會復健治療及尿液檢驗等。這是避免緩起訴被撤銷,進而面臨起訴或觀察勒戒的關鍵。
  • 表達接受治療的意願:對於符合《毒品戒癮治療實施辦法及完成治療認定標準》中適合戒癮治療條件的家人,可以向檢察官表達他們願意接受戒癮治療的意願,並說明家庭支持、工作穩定等有利於戒癮的狀況,爭取附命緩起訴的機會。
  • 了解檢察官的考量與您的權益:雖然檢察官有裁量權,但其裁量並非絕對。如果檢察官的決定有違背法令、事實認定有誤或有重大明顯瑕疵(例如未遵循行政院頒布的認定標準且未說明理由),家屬可以依法提出抗告,請求法院審查。

結語

毒品犯罪的處遇政策已從單純的懲罰轉向治療與矯治並重,這為施用毒品者提供了重生的機會。作為家屬,您的支持與理解是他們戒毒路上最重要的力量。了解相關法律規定,積極配合司法程序與治療計畫,並在必要時爭取合法權益,將能幫助您的家人走出困境,迎向新的生活。記住,這是一場馬拉松,需要耐心與堅持,但希望始終都在。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什麼是「觀察、勒戒」和「附命戒癮治療緩起訴」?它們有什麼不同?

A: 「觀察、勒戒」是將施用毒品者送往勒戒處所,進行最長兩個月的評估與初步戒治,如果評估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會進一步強制戒治。這屬於「機構內處遇」,是一種保安處分,目的在戒除身癮。而「附命戒癮治療緩起訴」則是檢察官給予的緩起訴機會,條件是施用者必須在社區中,配合醫療院所進行為期一年的戒癮治療(如藥物、心理治療等)。這屬於「機構外處遇」,如果完成治療,就不會被起訴,也不會留下前科。

Q: 我的家人是第一次施用毒品,一定會被關嗎?

A: 不一定。根據《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1項,初次施用毒品者,檢察官通常會聲請法院裁定讓他們先去「觀察、勒戒」。此外,檢察官也有權衡是否給予「附命戒癮治療緩起訴」的機會。這表示初犯通常有機會先接受治療或觀察,而非直接被判刑入獄。

Q: 如果我的家人已經完成戒癮治療,但後來又再犯了,會怎麼樣?

A: 這是一個關鍵問題。根據最高法院的見解,即使您的家人曾完成「附命戒癮治療緩起訴」,這並不等同於完成了「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因此,如果他們之前從未接受過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那麼他們再次施用毒品時,仍然會被視為符合《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的條件,有機會再次接受觀察、勒戒或戒癮治療,而不是直接被起訴判刑。

Q: 檢察官會怎麼決定我的家人要接受哪種處遇?家屬能做什麼?

A: 檢察官會綜合考量施用毒品的種類、頻率、是否有其他犯罪紀錄、以及施用者的戒癮意願等因素來決定。家屬可以積極向檢察官表達家人願意戒癮的決心,提供家人在家庭、工作上的穩定狀況,並說明會全力支持其戒癮治療。了解《毒品戒癮治療實施辦法及完成治療認定標準》的規定,有助於您與檢察官溝通,爭取對家人最有利的處遇方式。

Q: 如果家人在戒癮治療期間沒有配合,會有什麼後果?

A: 如果家人在「附命戒癮治療緩起訴」期間,無故未依指定時間接受治療,或經採尿送驗呈毒品陽性反應等,將被視為未完成戒癮治療。這會導致檢察官撤銷緩起訴處分,並繼續偵查或直接起訴,您的家人就可能面臨觀察勒戒或被判刑的後果。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