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深陷偽造文書疑雲?解析「行使」關鍵與自保之道

深陷偽造文書疑雲?解析「行使」關鍵與自保之道

律點通
2025-07-01
5分鐘
刑事文書罪刑法
LINE

您是否正為「行使偽造文書罪」感到困惑與不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文書,從合約、申請書到證明文件,這些都承載著權利、義務或事實的證明力。然而,一旦這些文書涉及「偽造」或「變造」,並且被「使用」了,就可能觸犯刑法上的「行使偽造文書罪」。

身為證照使用被告,您或許正為此煩惱,不確定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法律定義,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別擔心,律點通將透過這篇文章,為您深入解析這項罪名,讓您了解法律如何定義「行使」,並提供實用建議,幫助您釐清責任、保護自身權益。

什麼是「行使偽造文書罪」?

「行使偽造文書罪」是台灣刑法中一項重要的罪名,它主要規範了將偽造或變造的文書加以使用的行為。要理解這個罪名,我們必須先從幾個相關的法條談起:

刑法第210條:偽造私文書的基礎

這是構成「行使偽造文書罪」的基礎。如果沒有偽造的文書,自然也無從行使。

《中華民國刑法》第210條:「偽造、變造私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簡單來說,這條法規是針對那些「沒有製作權卻冒用他人名義製作文書」,或者「對真實文書內容進行不實變更」的行為。這裡的「私文書」指的是非公務員職務上製作的文書,例如契約、同意書、收據等。而且,不一定要實際造成損害,只要行為「足以」產生損害的「危險」或「可能性」就夠了。

刑法第216條:核心的「行使」行為

這就是「行使偽造文書罪」的直接依據。

《中華民國刑法》第216條:「行使第二百一十條至第二百一十五條之文書者,依偽造、變造文書或登載不實事項或使登載不實事項之規定處斷。」

這條法規明確指出,只要您「使用」了前述第210條(或其他相關條文)所指的偽造或變造文書,就會被處罰。這裡的「行使」並非單純的持有,而是指將偽造的文書提出於外界,使人認識其內容,並對該文書內容的權利、義務或事實有所主張,進而有誘發他人產生錯誤認識的危險。

刑法第220條:擴大文書的定義

隨著科技進步,文書的樣貌也越來越多元。這條法規擴大了「文書」的範圍,讓一些非傳統形式的證明也能被納入規範:

《中華民國刑法》第220條:「在紙上或物品上之文字、符號、圖畫、照像,依習慣或特約,足以證明權利、義務或事實者,準文書論。錄音、錄影或電磁紀錄,藉機器或電腦之處理所顯示之聲音、影像或符號,足以證明權利、義務或事實者,亦同。」

這表示,即使是偽造印章、印文、簽名,甚至是電子文件或數位簽章,只要足以證明權利、義務或事實,都可能被視為偽造文書罪章的客體。

刑法第214條:可能伴隨的「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

如果您使用偽造的文書向政府機關申報,導致公務員在職務上所掌管的公文書上登記了不實的內容,那麼除了行使偽造文書罪,您還可能同時觸犯這條罪名。

「行使」的關鍵:不只持有,更要「用」!

在實務上,判斷是否構成「行使」偽造文書罪,有幾個核心概念非常重要:

  • 對內容有所主張: 「行使」的重點在於您必須對這份偽造文書的內容(例如:某項權利、義務或事實)有所主張,目的就是要讓別人相信這是真的,並因此產生錯誤的判斷或行為。

  • 誘發危險: 您的行為必須足以讓他人誤信這份文件是真的,進而可能導致權利、義務或事實上的變動或損害。

  • 主觀犯意: 這是最關鍵的一點!您必須「明知」這份文書是偽造的,而且「意圖」將它當作真實的文件來使用。如果只是不小心拿到偽造文件,或者根本不知道它是假的,且沒有意圖去利用它,那麼就不會構成犯罪。

請注意: 如果您先偽造了文書,然後又將其行使,法律上通常只會論以「行使偽造文書罪」,因為「行使」這個行為會「吸收」掉「偽造」的行為。這表示,一旦文件被使用,犯罪的階段就更進一步了。

實際案例解析:從生活看法律

讓我們透過兩個實際案例,更具體地理解「行使偽造文書罪」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案例一:為求貸款,偽造買賣契約

小張急需一筆資金,為了向銀行申請貸款,他偽造了一份假的不動產買賣契約書,並在上面冒用了他人的印章與簽名。隨後,小張將這份偽造的契約書提交給銀行,作為貸款申請的證明文件。銀行在審核過程中發現了異狀,進而揭發了這起偽造文書事件。

法院最終認定,小張偽造契約書的行為足以損害被冒用人的權益,構成偽造私文書罪。而他將這份偽造契約書提交給銀行辦理貸款的行為,更是典型的「行使」偽造私文書的行為。由於偽造後隨即行使,因此小張最終被判處「行使偽造私文書罪」。這個案例清楚說明,當您將偽造文件用於特定目的(例如申請貸款、辦理手續),就可能構成「行使」行為。

案例二:文章連署的「主觀意圖」判斷

阿華在撰寫一份公開文章時,曾考慮邀請幾位朋友共同連署。他預先在連署人欄位印上了其中一位朋友的名字。然而,在印製之前,他主動向這位朋友詢問是否願意參與連署,但朋友明確表示沒有意願。阿華得知後,立即將朋友的名字從文章上塗銷。儘管客觀上曾出現朋友的名字,但檢察官在調查後,法院最終判決阿華無罪。

法院認為,雖然阿華曾將他人姓名印製於文章上,但因為他有積極徵詢對方意願,且在得知對方不願參與後即時塗去姓名,這顯示他主觀上並沒有「擅自冒用姓名並加以行使」的故意。這個案例強調了「行使偽造文書罪」中「主觀犯意」的重要性:即使客觀上行為看似有問題,但如果缺乏明確的犯罪意圖,也可能不構成犯罪。

自保指南:避免誤觸法網的實用提醒

面對文書相關的法律風險,您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來保護自己:

  • 確認授權範圍: 在製作或使用任何涉及他人名義的文書時,務必取得明確且書面的授權。口頭授權容易產生爭議,應盡量避免。

  • 核實文書內容: 即使您有權製作文書,也應確保文書內容的真實性。若明知內容不實卻仍製作或使用,可能觸犯相關罪名。

  • 妥善保管重要資料: 您的印章、身分證影本、簽名樣式等重要個人資料,務必妥善保管,避免被他人盜用或冒用。

  • 主觀犯意是關鍵: 在司法實務中,檢察官和辯護律師攻防的重點,往往在於證明行為人是否具有「明知」為偽造且「有意圖」加以行使的故意。如果您能證明自己沒有這種主觀意圖,將是重要的抗辯理由。

  • 證據保全: 任何與文書製作、授權、使用目的相關的溝通紀錄(如通訊軟體對話、電子郵件、協議書等),都應妥善保存,以備不時之需。

  • 謹慎處理他人事務: 在代理他人處理事務時,務必嚴格遵守授權範圍,避免超越權限而製作或使用文書,以免構成偽造文書罪。

結論:釐清責任,安心前行

「行使偽造文書罪」並非遙不可及,它可能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的許多情境中。透過這篇文章,希望您能對刑法第216條及其相關概念有更清晰的認識。理解「行使」的定義、主觀犯意的重要性,以及「足生損害」的廣泛性,是保護自身權益的第一步。

請記住,在處理任何文書時,都應保持謹慎、誠實,並確保所有行為都在合法授權的範圍內。這不僅能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風險,也能讓您在面對法律挑戰時,更有信心與準備。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什麼情況下會被認定為「行使」偽造文書?

A: 「行使」不只是單純的持有或交付,而是將偽造的文書提出於外界,使他人認識其內容,並對該文書的權利、義務或事實有所主張,且足以使人誤信為真。例如,拿偽造的合約去申請貸款、用假的證件去辦理手續、或者將偽造的文件作為證明向他人主張權利,都可能被認定為「行使」行為。

Q: 如果我不知道文件是偽造的,還會構成「行使偽造文書罪」嗎?

A: 依據法律,成立「行使偽造文書罪」需要有「明知」該文書為偽造,且「意圖」加以使用的故意。換句話說,如果您確實不知道文件是假的,且沒有意圖去使用它來達到某種目的(例如欺騙、取得利益),則可能不構成犯罪。在司法實務中,證明行為人缺乏這種主觀意圖,是辯護的重點之一。

Q: 偽造文書罪與行使偽造文書罪有什麼不同?

A: 偽造文書罪(例如刑法第210條)是針對「製作」假文書的行為,也就是無權製作卻冒用他人名義製作文書,或變造真實文書內容。而行使偽造文書罪(刑法第216條)則是針對「使用」假文書的行為。在法律上,如果您先偽造了文書,然後又將它拿去使用,通常只會論以「行使偽造文書罪」,因為「行使」的行為會「吸收」掉「偽造」的行為,視為一個更進一步的犯罪行為。

Q: 「足生損害」是什麼意思?是不是一定要有實際損失才算?

A: 「足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是偽造文書罪的構成要件之一,它指的是該偽造或行使的行為「足以」產生損害,不以實際發生損害為必要。只要有導致公眾或他人受損害的「危險」或「可能性」就足夠了。例如,偽造一份買賣契約書,即使最終沒有造成財產損失,但已影響了交易的真實性與安全性,就可能被認定為足生損害。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