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名譽受損怎麼辦?解析誹謗罪與公然侮辱罪的法律界線

名譽受損怎麼辦?解析誹謗罪與公然侮辱罪的法律界線

律點通
2025-07-05
5分鐘
刑事妨害名譽刑事訴訟
LINE

您的名譽,我們一起守護:告別網路霸凌與不實指控

親愛的受害者,當您的名譽遭受不實言論的攻擊,那種身心俱疲的感受,我們完全理解。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一句惡意的留言、一張合成的圖片,都可能讓您的社會評價瞬間崩塌。但請您相信,台灣的法律是您最堅實的後盾,幫助您找回公道,重建尊嚴。

今天,律點通將帶您深入了解《中華民國刑法》中關於「妨害名譽」的相關規定,特別是誹謗罪與公然侮辱罪的區別,並教您如何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誹謗?侮辱?搞懂兩者的關鍵差異

在法律上,侵害名譽的行為主要分為兩種:「公然侮辱」與「誹謗」。雖然都讓人不舒服,但它們在法律上的定義和構成要件可是大不相同!

刑法第309條:公然侮辱罪

公然侮辱罪,指的是在公開場合(讓不特定人或多數人能聽到、看到的地方),對他人進行抽象的謾罵或嘲弄,例如直接罵人「白癡」、「王八蛋」等不帶具體事實的詞語。它貶損的是一個人的人格尊嚴

刑法第310條:誹謗罪

誹謗罪則不同,它針對的是具體的事實指摘或傳述,而且這些事實足以毀損他人的名譽。例如,指控某人「詐騙金錢」、「吸毒」或「欠債不還」等。誹謗罪傷害的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的評價

以下表格幫助您快速區分兩者:

特性公然侮辱罪 (刑法第309條)誹謗罪 (刑法第310條)
行為方式抽象謾罵、嘲弄,不指定具體事實指摘或傳述具體事實
傳播範圍公然 (不特定人或多數人得以共見共聞)意圖散布於眾 (散播給不特定人或多數人知悉)
核心差異貶損人格尊嚴毀損社會評價
加重類型無 (但有強暴犯者加重)有 (以文字、圖畫散布者為加重誹謗)

加重誹謗罪:網路時代的重傷害

您可能聽過「加重誹謗罪」,這又是什麼呢?

《中華民國刑法》第310條第2項:「散布文字、圖畫犯前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萬元以下罰金。」

簡單來說,如果您受到的誹謗,是以文字、圖畫的形式散布,例如:

  • 在臉書、IG、PTT等社群媒體發文或留言
  • 透過電子郵件、簡訊傳播
  • 製作並散布不實的圖片、影片
  • 在報章雜誌、傳單上刊登不實內容

那麼,這就屬於「加重誹謗罪」。為什麼要加重呢?因為文字和圖畫的傳播力更廣、影響力更持久,對受害者的名譽損害通常更為嚴重。在網路時代,一張截圖、一段影片,都可能在一夕之間被瘋傳,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因此法律對此類行為會科以較重的刑罰。

他們說的是真的,就沒事嗎?「真實性」與「公共利益」的考驗

有時候,加害者可能會辯稱:「我說的是事實,所以不構成誹謗!」但法律並非如此簡單。

《中華民國刑法》第310條第3項:「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但涉於私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者,不在此限。」

這條文告訴我們,即使加害者能證明他所說的是真的,也不一定能免責!

  1. 證明真實: 加害者不需證明「絕對真實」,但必須提出「相當的證據資料」,足以證明他有 「相當理由確信」 他所說的是真的。如果拿不出證據,或證據薄弱,一樣會構成誹謗。
  2. 公共利益例外: 更重要的是,即使是真的,如果這件事只涉及個人私德,而且與公共利益無關,那麼加害者仍然可能構成誹謗罪。例如,私人之間的金錢糾紛,通常不被認定為與公共利益相關。

因此,如果有人利用您的私事來攻擊您,即使那件事是真的,只要與公共利益無關,他仍然可能觸犯誹謗罪!

實務案例:這些情境您是否也曾遇過?

讓我們透過幾個生活化的案例,來看看法院是如何判斷的:

案例一:網路匿名留言的雙重傷害

小雅是一位熱愛戶外活動的女性,卻在一個網路討論區發現有人以匿名帳號發文,部分內容稱她「精神有問題」,部分則捏造事實指控她「性騷擾男性友人」。

法院怎麼說? 法院認為,針對「精神有問題」這類抽象謾罵,屬於公然侮辱;而捏造「性騷擾」這種具體事實的指控,則屬於加重誹謗。這表示,即使是同一篇網路留言,也可能同時構成兩種罪名,因為一個是抽象攻擊人格,另一個是具體毀損名譽。

案例二:私人糾紛搬上網,賠了夫人又折兵

阿明因為與前同事小李有金錢糾紛,一氣之下,竟在小李住家附近張貼傳單,上面寫著「小李詐騙金錢」、「恩將仇報害人家破人亡」等字眼。

法院怎麼說? 法院認定阿明的行為構成散布文字誹謗罪(加重誹謗)。儘管阿明聲稱自己被詐騙,但他無法提出足夠的證據來證明這些指控的真實性。更重要的是,這屬於私人之間的金錢糾紛,與公共利益無關,因此阿明無法主張「說的是事實就不罰」。最終,阿明不僅沒討回公道,還因此吃上了官司。

這些案例提醒我們,網路並非法外之地,即使是私人恩怨,也必須謹慎言行,否則很容易觸法。

名譽受損後,您可以這樣做!

面對名譽受損的打擊,請您務必保持冷靜,並採取以下實際行動來保護自己:

  1. 立即保全證據: 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將所有涉及誹謗或侮辱的內容截圖、拍照、錄音或錄影。包括發文時間、平台、帳號名稱、完整內容等,越詳細越好。如果是網路內容,請務必保留網址。
  2. 區分事實與意見: 回顧對方言論,判斷是抽象謾罵(公然侮辱)還是具體事實指控(誹謗)。這有助於您釐清法律適用方向。
  3. 評估是否涉及公共利益: 如果對方所言涉及您的私德,且與公共利益無關,即使內容為真,對方也可能構成誹謗。
  4. 了解網路匿名性: 網路雖然有匿名性,但司法機關仍可透過IP位址、帳號資料等追查發言者身份,切勿因此卻步。

結論:捍衛您的尊嚴,法律與您同行

名譽是個人的第二生命,遭受侵害的痛苦難以言喻。但請您記住,您並非孤單一人。台灣的法律為您的名譽權提供了明確的保障。透過今天的分享,希望您對誹謗罪與公然侮辱罪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並知道在面對不法侵害時,該如何運用法律工具來捍衛自己的權益。

請勇敢地站出來,讓不法之徒為他們的行為付出代價!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誹謗罪和公然侮辱罪,我該怎麼區分?

A: 區分的關鍵在於「是否有具體事實的指摘」。公然侮辱罪是抽象的謾罵、嘲弄,例如罵人「白癡」、「神經病」,不涉及具體事件。而誹謗罪則是針對具體事實的指控或傳述,例如指控某人「詐騙」、「偷竊」等,且這些事實足以損害您的名譽。簡單來說,一個是罵人,一個是說人壞話(且是具體壞事)。

Q: 如果對方在網路上罵我,算是哪一種?會比較嚴重嗎?

A: 如果在網路上罵您,要看對方是抽象謾罵還是具體指控。如果是抽象謾罵,可能構成公然侮辱。但如果對方是透過網路發布文字、圖片或影片,指控您具體的不實事實,這就屬於「加重誹謗罪」。因為網路傳播範圍廣、速度快,對名譽的損害更嚴重,所以法律會科以較重的刑罰。務必保留所有網路證據,如截圖、網址等。

Q: 對方說的是我的私事,但卻是真的,這樣他還會被罰嗎?

A: 不一定。根據刑法規定,即使對方所說的是事實,但如果這件事只涉及您的個人私德,且與公共利益無關,對方仍然可能構成誹謗罪。例如,私人感情糾紛或財務狀況,若與公眾無關,就不屬於公共利益範疇。法院會審慎判斷言論是否符合公共利益,以平衡言論自由與個人名譽權。

Q: 我的名譽受損了,第一步該怎麼辦?

A: 最重要且最緊急的第一步是「保全證據」。請立即將所有不實言論的內容、發布平台、時間、帳號等資訊,透過截圖、錄影、錄音等方式完整保存下來。如果是網路內容,務必保留網址。這些證據將是您後續採取法律行動的關鍵。證據越完整,對您越有利。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