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網路誹謗?名譽受損者必讀的法律自保術

網路誹謗?名譽受損者必讀的法律自保術

律點通
2025-07-05
5分鐘
刑事誹謗罪名譽權
LINE

名譽受損,您不是孤單一人!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一句不實的言論、一張被扭曲的圖片,都可能讓您的名譽一夕之間蒙上陰影。面對網路上的惡意誹謗或現實生活中的流言蜚語,您是否感到無助、憤怒,卻不知道該如何反擊?

別擔心,身為律點通,我將帶您深入了解台灣法律如何保護您的名譽權,特別是誹謗罪的構成要件,以及對名譽受損被害人至關重要的「真實惡意原則」。這不僅是法律知識,更是您維護自身權益的實用指南。

誹謗罪是什麼?跟公然侮辱有什麼不同?

首先,我們要釐清兩個常被混淆的罪名:

  • 誹謗罪:針對具體事實有所指摘或傳述,且散布於眾,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例如,指控某人「貪污挪用公款」、「在外有不倫關係」等。誹謗罪保護的範圍很廣,不只行為或人格,連職業、身分、容貌、家世等都可能受保護。

《刑法》第310條第1項:「意圖散布於眾,而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者,為誹謗罪,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 《刑法》第310條第2項:「散布文字、圖畫犯前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萬元以下罰金。」

  • 公然侮辱罪:不指摘具體事實,而僅為抽象的謾罵,可能貶低他人社會評價。例如,罵人「很不要臉」、「笨蛋」、「神經病」等。它的重點在於「侮辱」的行為本身,不涉及具體事實的真偽。

簡單來說,誹謗罪針對的是「說了不實的事實」來損害名譽,而公然侮辱罪則是「用難聽的話罵人」來貶低名譽。

言論自由無限大?名譽權的界線在哪?

台灣的憲法保障人民的言論自由,這是我們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

《憲法》第11條:「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

然而,言論自由並非毫無限制。當言論侵害到他人的名譽權時,法律就必須介入平衡兩者。這就是《憲法》第23條的規範:

《憲法》第23條:「以上各條列舉之自由權利,除為防止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限制之。」

在誹謗案件中,最關鍵的平衡點就是《刑法》第310條第3項的「真實抗辯原則」與司法院釋字第509號解釋所確立的「真實惡意原則」。

《刑法》第310條第3項:「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但涉於私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者,不在此限。」

這條文的意思是,如果對方說的「是真實的」,原則上不罰。但這裡的「真實」並非要求百分之百的客觀真實,而是「相對真實性」。也就是說,只要對方能提出相當證據資料,證明他「有相當理由確信其為真實」,即使事後證明與客觀事實有出入,也可能不構成誹謗罪。

那麼,什麼是「真實惡意」呢?

這才是身為被害人,您最需要理解的重點!「真實惡意」是指對方在發表言論時,明知所說的是不實的,或者對於言論的真實性有高度懷疑,卻仍然輕率地散布,而沒有盡到合理的查證義務。換句話說,如果對方是「故意說謊」或「根本不在乎是不是事實就亂說」,才可能構成誹謗罪。

這對被害人來說,意味著您不僅要證明對方說的是「不實的」,更要進一步證明對方具備這種「真實惡意」。這也是誹謗罪訴訟中最困難,卻也最關鍵的一環。

「合理評論」原則:意見表達的界線

除了事實陳述,有時候我們也會遇到對方的「評論」損害名譽的情況。這時就要看《刑法》第311條的「合理評論原則」:

《刑法》第311條:「以善意發表言論,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不罰:…三、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之評論者。」

這表示,如果對方是針對「可以被大家公開討論的事情」(例如公眾人物的行為、公共政策等),且是「善意的適當評論」,即便用詞尖銳,也不構成誹謗。但要注意,評論不能夾帶不實的事實指控,否則仍可能觸法。

真實故事:從法院案例看誹謗罪的「真實惡意」

法律條文可能有些抽象,讓我們透過兩個匿名的實際案例,看看法院是如何判斷「真實惡意」的:

案例一:蓄意扭曲判決書,構成誹謗!

張先生因不滿被社區管委會罷免主委,心生不滿。他拿到法院的民事判決書後,竟將判決書中「他自己提出的上訴理由」,刻意杜撰改寫成「法院的判斷理由」 ,然後張貼文宣,指控罷免他的李小姐等人「知法犯法」、「惡意操作」、「違法罷免」。

法院審理後發現,張先生明明是高知識份子,而且律師也曾提醒他不能曲解判決書的本意。但他卻蓄意將自己的主張「張冠李戴、移花接木」偽裝成法院的判斷,顯然是故意的行為。因此,法院認定張先生具有誹謗的「真實惡意」,判決他有罪。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即使是引用公開文書,若行為人「蓄意扭曲、捏造虛偽資訊」,明知不實仍散布,就可能被認定具有「真實惡意」,無法免責。

案例二:選舉期間爆料,不構成誹謗?

在一次激烈的選舉期間,候選人王先生在演講和接受採訪時,傳播了關於對手候選人涉嫌賄選的言論。這些言論主要依據當時地檢署發布的新聞稿、媒體報導以及部分鄉民的傳聞。當時,地檢署對賄選案的偵查尚未終結,確切結果還不明朗。

後來,雖然部分言論被證明與最終事實有些出入,但法院認為,王先生的言論是基於當時可取得的公開資訊,且在選舉的緊迫時效下,他已盡了合理的查證義務。雖然選舉案件的查證義務標準較高,但法院仍認為王先生不具備「明知不實」或「重大輕率未查證」的「真實惡意」,因此判決他無罪。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即使言論事後被證明有部分不實,但如果行為人是基於當時可信的公開資訊(如官方新聞稿、主流媒體報導),且已盡合理查證義務,即使在查證義務較高的選舉場合,也可能因不具備「真實惡意」而不構成犯罪。

名譽受損,我該怎麼辦?實用自保三步驟

如果您不幸成為名譽受損的被害人,以下是您可以採取的實用步驟:

  1. 完整蒐集證據:這是提告的基礎。務必將對方發表言論的內容、時間、地點、方式(例如截圖網路頁面、錄音、錄影)及其傳播範圍,鉅細靡遺地記錄下來並妥善保存。
  2. 證明言論不實:您需要提出證據證明對方所指摘或傳述的事實是虛假的。例如,如果對方指控您挪用公款,您需要提供相關帳目證明清白。
  3. 證明對方有「真實惡意」 :這是訴訟的關鍵,也是最困難的部分。您需要證明對方在發表言論時,明知該言論不實,或者對於該言論的真實性有高度懷疑,卻仍輕率地散布,而未盡合理查證義務。以下線索可能有所幫助:
  • 對方刻意迴避查證:例如,明明可以向相關單位求證,卻故意不查。
  • 對方捏造證據或扭曲事實:如同案例一,將不實資訊偽裝成真實判斷。
  • 對方散布明顯荒謬或不合理之言論:一眼就能看出是虛假或誇大。
  • 對方曾被提醒言論不實,卻仍繼續散布

結論:捍衛名譽,您有權利!

名譽是個人的第二生命,不應任由不實言論踐踏。雖然誹謗罪的成立門檻,特別是「真實惡意」的證明,對被害人來說確實是一大挑戰,但這不代表您就束手無策。透過仔細蒐證、釐清事實,並聚焦於證明對方的惡意,您仍有機會透過法律途徑,為自己討回公道,讓惡意散布者付出代價。

記住,法律是保護您的盾牌,也是反擊的利劍。勇敢站出來,維護您的名譽權益!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誹謗罪和公然侮辱罪,我該告哪一個?

A: 這取決於對方言論的內容。如果對方是針對您「具體的事實」進行不實指控,例如指控您貪污、外遇、學歷造假等,這屬於誹謗罪的範疇。如果對方只是對您進行抽象的人身攻擊或謾罵,例如罵您「笨蛋」、「不要臉」、「神經病」等,且沒有涉及具體事實,這則屬於公然侮辱罪。建議您先釐清對方言論的性質,再決定提告方向。

Q: 要證明對方有「真實惡意」是不是很難?

A: 是的,證明「真實惡意」確實是誹謗罪訴訟中最困難的部分。您需要證明對方在發表不實言論時,是「明知不實」卻故意散布,或是「對於真實性有高度懷疑,卻仍輕率地散布,未盡合理查證」。這通常需要從對方的行為、動機、查證過程以及言論內容的荒謬程度等方面來推斷。例如,對方刻意迴避查證、捏造證據、或將他人主張偽裝成法院判斷等,都是證明真實惡意的有力線索。

Q: 如果對方說的是事實,我還能告他誹謗嗎?

A: 依據《刑法》第310條第3項,如果對方能證明其所誹謗之事為「真實」,原則上不罰。但這裡有一個例外:「涉於私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者,不在此限」。這表示,即使對方說的是事實,但如果這個事實只涉及您的個人私德,且與大眾的公共利益完全無關,對方仍可能構成誹謗罪。例如,揭露他人過去不光彩的私生活,即使是真實的,若與公共利益無關,仍可能觸法。

Q: 在網路上被誹謗,蒐證時有什麼特別要注意的嗎?

A: 在網路世界蒐證,務必注意保留完整性。建議您使用截圖或錄影的方式,將對方發表不實言論的網頁、文章、留言等完整擷取下來,並確保截圖或錄影中包含網址(URL)、發文時間、發文者帳號等資訊。如果可以,最好能請公證人進行公證,或將數位證據儲存於隨身碟等載體後,向警方或檢察官報案,讓執法機關協助保全證據,以避免證據被刪除或修改。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