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言論自由的盾與劍:誹謗罪攻防策略全解析

言論自由的盾與劍:誹謗罪攻防策略全解析

律點通
2025-07-05
5分鐘
刑事誹謗罪言論自由
LINE

言論自由的盾與劍:誹謗罪攻防策略全解析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無論您是新聞記者、評論員、部落客,還是活躍於社群媒體的內容創作者,言論自由無疑是您最寶貴的資產。然而,這份自由並非毫無邊際,它與他人的名譽權之間,存在著一道需要謹慎維護的界線。一旦不慎逾越,就可能面臨「誹謗罪」的法律挑戰,讓您的創作熱情蒙上陰影。

身為「律點通」,我將為您深入剖析台灣誹謗罪的法律精髓,助您理解如何運用言論自由這面「盾」來保護自己,同時避免手中的「劍」誤傷他人,甚至反噬自身。

誹謗罪的法律基礎:言論自由與名譽權的平衡

在台灣,對言論自由的保障根植於《憲法》,但這份自由並非絕對。當言論可能侵害他人名譽時,法律便會介入權衡。

《憲法》第11條: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

《憲法》第23條則進一步規範,這些自由權利,除為防止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限制之。這意味著,誹謗罪作為對言論自由的限制,必須符合「必要原則」,以確保言論自由與個人名譽權之間的平衡。

而誹謗罪的核心規範,則主要集中在《刑法》中:

《刑法》第310條:誹謗罪 意圖散布於眾,而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者,為誹謗罪,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 散布文字、圖畫犯前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萬元以下罰金。 對於所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但涉於私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者,不在此限。

從條文來看,誹謗罪有幾個關鍵要素:

  • 意圖散布於眾: 您發布的內容,是否打算讓不特定多數人知道?
  • 指摘或傳述: 您是否針對具體事實有所陳述?例如,指稱某人有「詐欺前科」是事實,而罵人「腦袋進水」則屬抽象謾罵(這可能構成《刑法》第309條的公然侮辱罪,兩者不同)。
  • 足以毀損他人名譽: 您的言論是否足以讓被指述者在社會上受到負面評價?判斷標準是「一般社會通念」,而非當事人主觀感受。

誹謗不罰的「護身符」:真實性與善意原則

即使您的言論符合上述誹謗罪的構成要件,也別急著灰心!《刑法》也為言論自由留下了重要的「護身符」,也就是阻卻違法事由。這對媒體工作者而言至關重要。

1. 真實性原則(《刑法》第310條第3項):

若您所指摘或傳述的事實,能證明其為真實,原則上就不會被處罰。但這裡有個重要但書: 「但涉於私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者,不在此限。」 換句話說,即使是真話,如果只關乎個人私德且與公共利益無關,散布出來仍可能觸法。

實務上,法院並非要求您證明言論百分之百真實,而是採「合理查證原則」。這意味著,只要您在發表前已盡到合理的查證程序,並依所取得的證據資料,客觀上可合理相信其言論內容為真實,且關涉公共利益,就不會構成誹謗罪。這也是著名的「真正惡意原則」的體現。

2. 善意原則(《刑法》第311條):

《刑法》第311條:免責條件 以善意發表言論,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不罰: 一、因自衛、自辯或保護合法之利益者。 二、公務員因職務而報告者。 三、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之評論者。 四、對於中央及地方之會議或法院或公眾集會之記事,而為適當之載述者。

這條文為媒體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免責依據。其中, 「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之評論者」 (即「合理評論原則」)尤其關鍵。針對公共事務、公眾人物的行為等可受公眾評論的事項,即使評論言詞尖銳,只要未逾越必要範圍,且評論是基於可驗證的事實,仍受言論自由保障。

實務案例解析:言論自由的界線在哪裡?

讓我們透過兩個實際案例,看看法院如何判斷誹謗罪的成立與否:

案例一:公共議題的合理查證與免責

某地方媒體觀察員,在報導一場社區管委會臨時會議時,提及新任主委候選人過去曾涉及刑事偵查與訴訟案件。雖然其言論與社區規約的具體條文有些落差,但該觀察員是基於對社區公共利益的關注,提醒住戶候選人的相關背景,且其所指稱的刑事偵查確有其事,並非完全憑空捏造。

法院判決: 最終法院認定該觀察員無罪。理由是,社區主任委員屬於公眾人物,其廉潔操守與社區住戶的公共利益息息相關。該觀察員的言論雖不完全精確,但其指稱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實性,且是出於善意對公共利益的提醒,難以認定其有「明知不實或重大輕率」的惡意。這凸顯了在涉及公共利益的議題上,言論自由的保障空間相對較大,只要盡到合理查證,即使言論有微小瑕疵,也可能免責。

案例二:網路散布私德與未盡查證的風險

一位網路內容創作者在自己的臉書直播、文章及LINE群組中,指控某位素人有「案底」、「國際詐騙集團」、「詐欺前科4條」等,甚至展示了對方的照片。這些指控在網路上迅速傳播,對該素人造成極大困擾。

法院判決: 法院最終判決該內容創作者有罪。原因在於,其言論足以貶損他人名譽,且在發表前未經合理查證,便輕率指控,難以認定其沒有「刻意迴避查證義務或刻意杜撰、誇大」的誹謗故意。此外,受害者為一般民眾,其前科紀錄屬於個人私德,與公共利益無關,因此即使這些指控部分為真,也無法適用《刑法》第310條第3項的真實性阻卻違法條件,更不符合《刑法》第311條的善意免責條件。

媒體人言論自保術:實務操作建議

  • 言論發表前,務必再三查證: 這是避免觸法的核心。即使資訊來源可靠,也應盡力交叉比對、求證。對公眾人物或公共事務的評論,應盡到與您身份、能力相符的合理查證義務。
  • 區分「事實陳述」與「意見表達」: 誹謗罪只處罰「事實陳述」。單純的主觀意見或評論,只要不是建立在虛假事實之上,或以貶低人格為唯一目的,通常受言論自由保障。但要小心,有時評論會夾帶事實暗示。
  • 評估「公共利益」關聯性: 在報導或評論前,問問自己:這件事是否與公眾利益、公共事務或公眾人物的公共行為有關?若僅涉及他人私德,即使為真,公開散布仍有風險。
  • 謹慎使用網路平台: 臉書、LINE群組、Dcard、PTT等網路平台因其傳播速度快、範圍廣,極易被認定為「意圖散布於眾」。即使是看似「私密」的群組,若成員眾多或性質開放,也應視同公開場合,務必謹言慎行。

結語:在自由與責任間找到平衡

言論自由是民主社會的基石,媒體工作者更是社會的「第四權」。然而,這份權利伴隨著重大的責任。了解誹謗罪的構成要件與免責條件,並在發表言論前多一分謹慎、多一分查證,將能讓您在行使言論自由的同時,有效降低法律風險,確保您的專業與聲譽不受損害。願您的每一份發聲,都能在法律的框架內,發揮其應有的社會影響力。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在社群媒體上轉發他人關於某公眾人物的負面消息,我需要負法律責任嗎?

A: 即使是轉發,若內容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且您有散布意圖,且未經合理查證或非屬可受公評之事,仍可能構成誹謗。法院會審視您是否明知不實或有重大輕率之惡意。因此,轉發前仍建議您自行查證內容的真實性與公共利益關聯性。

Q: 我如何判斷我的言論是否屬於「可受公評之事」?

A: 判斷標準是該事項是否與公共事務、公眾利益或公眾人物的公共職務、社會形象等有關。例如,政治人物的操守、企業的經營行為、公共政策的討論、公眾人物的公共行為等。若僅涉及個人私德且與公共利益無關,通常不屬於可受公評之事,需特別謹慎。

Q: 如果我無法百分之百證明我所說的是真實的,就一定會被判誹謗罪嗎?

A: 不一定。我國實務採「合理查證原則」。即使無法百分之百證明真實,但若您已盡合理查證義務,依所得資料有相當理由確信為真,且涉及公共利益,則不罰。法院會考量您的身份(例如是否為專業媒體)、查證能力、資訊來源等因素來判斷您是否已盡到合理查證。

Q: 我在私人LINE群組或臉書社團內發言,也可能被認定為「意圖散布於眾」嗎?

A: 是的,有可能。雖然是「私人群組」,但若群組成員眾多(例如數十人、數百人)、性質公開或成員間關係鬆散,法院仍可能認定您有散布於眾的意圖。判斷標準會綜合考量群組人數、成員關係、言論內容及您主觀上是否預見言論會被廣泛傳播的風險。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