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曾無端遭受不實言論攻擊,導致個人名譽受損,甚至影響到您的經濟信用?在台灣,這樣的行為不僅可能觸犯法律,更可能讓您蒙受無形與有形的損失。別擔心,作為律點通,我們將帶您深入了解,當您的信用遭受損害時,法律如何提供保護,以及您可以如何採取行動來維護自身權益。
揭開面紗:誹謗罪與妨害信用罪的差異
在台灣的法律框架下,當有人散布不實言論時,常會牽涉到兩種主要罪名:誹謗罪和妨害信用罪。雖然兩者都與不實言論有關,但它們保護的法益(法律上所保護的利益)卻大不相同。
誹謗罪:保護您的個人名譽
首先,談到《刑法》第310條的誹謗罪,它主要保護的是個人的品格名譽、在社會上的評價與人格尊嚴。當有人「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並有「意圖散布於眾」的行為時,就可能構成誹謗罪。簡單來說,就是公開說出或寫下不實且會貶低他人社會評價的具體事實。
《刑法》第310條第1項:「意圖散布於眾,而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者,為誹謗罪,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
請注意,這裡的「指摘或傳述」必須是具體的事實,而非單純的抽象謾罵。例如,指稱某人「偷竊」是事實,但說某人「很爛」則可能是意見。如果行為人能證明所說為真,或有相當理由確信為真,則不罰。
妨害信用罪:捍衛您的經濟信用
而《刑法》第313條的妨害信用罪,則著重於保護個人或法人在社會上的經濟評價或經濟信用。這包括了支付能力、履行契約的誠信、產品品質、售後服務等一切經濟相關的評價。
《刑法》第313條第1項:「散布流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之信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二十萬元以下罰金。」
這裡的「流言」特別指的是虛假不實、無稽之言或謠言。與誹謗罪不同的是,妨害信用罪不以實際造成經濟損失為必要,只要其言論足以「損害他人之信用」即可,也就是說,達到「可資損害之程度」就足夠了。
兩者關係:想像競合與您的權益
在實務上,許多不實言論往往既損害了名譽,也影響了信用。例如,散布某家店「產品有問題、黑心」的謠言,這既貶損了店家的名譽,也直接打擊了其營業聲譽和經濟利益。此時,法律上會依《刑法》第55條的想像競合犯原則,從較重的罪名來處罰,但這並不代表被害人只能選擇其中一種權利來主張,您的權益仍受到完整保障。
生活情境:不實言論如何影響你我?
案例一:網路謠言重創小吃店商譽
想像一下,經營多年的「阿嬤古早味魚丸店」突然在網路上被匿名散布不實言論,指稱他們的魚丸是用「麵粉和蒜頭做的,而且是從大陸進口」。這些謠言迅速傳開,導致顧客銳減,生意一落千丈。這不僅讓阿嬤的店名譽掃地,更直接損害了她的經濟信用。
在這個案例中,散布謠言者的行為,同時觸犯了誹謗罪(貶損阿嬤店的營業名譽)和妨害信用罪(損害其產品品質和經濟信用)。法院會根據其情節,從較重的罪名來處罰,但阿嬤的兩種權益都獲得了法律的保護。
案例二:不實指控影響個人商業信譽
另一種常見情況是,某位網路賣家小陳,在網路上被不明人士指控為「史上最大的詐騙集團」,並散布其商品有問題、不實交易等言論。這些未經查證的指控,讓小陳的網路商店評價暴跌,許多訂單被取消,甚至有合作夥伴因此卻步,嚴重影響了他的商業信譽和收入。
法院在審理這類案件時,會仔細檢視這些指控是否為「虛假不實的流言」,以及是否達到「足以損害信用」的程度。若確認為惡意捏造的流言,即便沒有實際造成金錢損失,只要有損害信用的可能性,散布者就可能構成妨害信用罪,同時也可能構成加重誹謗罪。
當您的信用受損時,該怎麼辦?
-
立即蒐證,刻不容緩! 一旦發現任何不實言論,無論是網路貼文、訊息、報章雜誌或口頭傳播,請務必立即截圖、拍照、錄音、錄影,或是保存網頁連結。務必記錄下發布時間、平台、發布者帳號(若可見)等所有細節。這些都是未來維護權益的關鍵證據。
-
判斷損害類型: 思考這些言論是針對您的「個人名譽」(例如說您品格不好、作風不正),還是「經濟信用」(例如說您產品有問題、欠錢不還、公司經營不善)。這有助於釐清適用法律,但無論哪種,都可能同時受損,法律都會保護您。
-
評估是否提告: 誹謗罪與妨害信用罪都屬於告訴乃論之罪,這表示您必須主動提出告訴,檢察官才會啟動偵查。告訴期間為知悉犯人時起六個月內,務必把握時效。除了刑事責任,您也可以考慮提起民事訴訟,請求精神慰撫金或要求對方回復名譽的適當處分(例如刊登澄清啟事)。
-
切勿以牙還牙: 在情緒激動下,切勿以不實言論反擊對方,以免自己也觸法。
結語:捍衛您的寶貴信用
面對不實言論造成的信用損害,您不是孤單的。台灣的法律提供明確的途徑來保護您的名譽和經濟信用。重要的是,您必須迅速行動,妥善保全證據,並了解自己的法律權利。記住,您的信用是寶貴的資產,值得我們全力捍衛!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什麼是法律上所稱的「信用損害」?
A: 法律上的「信用」不僅指您是否準時還款,更廣泛地包含您在社會上履行契約、提供產品或服務的誠信表現,以及整體經濟上的評價。例如,被指控產品品質不良、售後服務差、經營不善、甚至有詐欺行為,都可能構成信用損害。
Q: 我的名譽和信用同時受損,該怎麼辦?
A: 當不實言論同時影響您的名譽(個人評價)和信用(經濟評價)時,這在法律上可能構成「想像競合犯」。這代表一個行為可能同時觸犯誹謗罪和妨害信用罪。您仍可以針對這兩種損害提出告訴或民事求償,法院會依情節從較重的罪名處罰,您的權益不會因此受損。
Q: 網路上的匿名言論也能提告嗎?
A: 可以。即使是匿名言論,只要能透過IP位址、帳號資訊等方式追查到實際發布者,仍可依法提告。重要的是,您必須盡快保全證據,並向相關平台或執法機關報案,協助追查發布者身份。
Q: 如果對方說的是事實,我還能提告嗎?
A: 如果對方所說的內容確實為真實,且與公共利益相關,那麼通常不會構成誹謗罪或妨害信用罪。然而,即使是事實,若涉及您的私德且與公共利益無關,或對方惡意散布,仍可能構成其他法律責任。建議您評估言論內容的性質和傳播目的。
Q: 提告後,我能獲得什麼樣的賠償?
A: 若刑事部分對方被判有罪,您可以向法院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或另行提起民事訴訟,請求非財產上的損害賠償,也就是俗稱的「精神慰撫金」。此外,若您的名譽受損,還可以請求法院命令對方採取適當處分來回復名譽,例如刊登道歉啟事或澄清聲明。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商業信用受損別慌!掌握法律武器捍衛權益
您的商業信用遭受不實言論侵害嗎?本文律點通將深入解析台灣《刑法》與《民法》中關於妨害信用與誹謗的相關法條,透過生活化案例,教您如何辨識信用損害、蒐集證據,並掌握法律求償與回復名譽的關鍵步驟。
企業信用危機?妨害信用罪刑責與求償全攻略
在商業世界中,企業信用是無形資產,一旦受損可能帶來巨大衝擊。本文將深入解析台灣《刑法》妨害信用罪的構成要件、法律責任,並透過實際案例,教您如何辨識不實言論,有效保全證據,以及在面對企業信用受損時,如何保障自身權益,是商業糾紛當事人必讀的實用指南。
商業信譽保衛戰:妨害信用罪與誹謗的法律自保術
深入了解台灣《刑法》妨害信用罪與誹謗罪,掌握其構成要件與法律界線。本文提供商業糾紛當事人實用的預防與應對策略,助您在商業環境中捍衛企業名譽與信用,無懼不實流言侵擾。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