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企業是否曾無端遭受惡意中傷,導致客戶流失、合作破局,甚至影響資金周轉?當商業信用面臨危機,您是否感到求助無門?別擔心,台灣法律為您的商業信譽提供了堅實的保護。今天,律點通將帶您深入了解《刑法》中的「妨害信用罪」,幫助您辨識、理解並捍衛您的商業信用。
什麼是「妨害信用罪」?保護的是什麼?
「妨害信用罪」主要規範在《中華民國刑法》第313條,旨在保護個人或企業在商業活動中的「信用」——也就是您在經濟上的支付能力、履行契約的誠信度,以及交易的可信賴性。這與《刑法》第310條「誹謗罪」保護的社會名譽有所不同,妨害信用罪更側重於商業與經濟信譽。
《刑法》第313條明確規定:
「散布流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之信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二十萬元以下罰金。以廣播電視、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傳播工具犯前項之罪者,得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條文中的關鍵構成要件包括:
- 行為客體: 他人之「信用」。
- 行為態樣:
- 散布流言: 傳播毫無事實根據、虛假不實的言論或謠言。若言論有事實基礎,則不構成流言。
- 以詐術: 使用欺騙、不正當的手段,使他人產生錯誤認知。
- 損害結果: 行為足以使社會大眾對您的經濟能力或誠信產生「不利觀感」的「危險」即可,不以實際發生損害為必要。
- 主觀意圖: 行為人須故意損害他人信用。
- 加重事由: 透過網路、廣播電視等傳播工具散布者,刑責加重。
什麼情況下,散布言論可能不構成犯罪?
為了保障言論自由,《刑法》第311條規定了幾種情況,即使言論對他人不利,也可能不予處罰,例如:
- 善意發表言論: 這是最重要的原則。
- 自衛、自辯或保護合法利益: 為了保護自己或合法權益而發表言論。
- 對可受公評之事為適當評論: 對於公眾事務或可被公開討論的事情,基於事實進行合理評論。
這表示,如果對方所說的內容是真實的,或雖然不完全真實但已盡合理查證義務且與公共利益相關,那麼即使對您造成負面影響,也可能不構成犯罪。
實務案例解析:「散布於眾」的認定眉角
在網路時代,訊息傳播快速,但並非所有負面言論都構成妨害信用罪。實務上,法院對於「散布流言」中的「散布於眾」要件有嚴格的認定標準。
案例一:私訊指控公司詐騙,會構成妨害信用嗎?
某公司收到一則臉書私訊,內容是後製加上「詐騙集團違法吸金」文字的照片。公司提告妨害信用。法院審理時指出,關鍵在於「散布於眾」的認定。若訊息僅透過「私訊」傳給特定管理員,且需開啟訊息才能閱覽,則是否已達到「使不特定人或多數人得以周知」的程度,尚非無疑。法院會審查發訊者是否有意圖讓大眾知悉,以及該言論是否為可辨別真偽的「事實性言論」。
案例二:離職員工向特定廠商散布公司財務危機,會構成犯罪嗎?
一位離職員工向告訴人的某個合作廠商(特定對象)發送LINE訊息,聲稱告訴人公司財務困難。告訴人認為這損害了公司信用,提出告訴。法院判決指出,被告僅以LINE訊息傳送給「特定的一位廠商」,且沒有要求對方廣為傳播,因此難以認定其有「廣為散布於眾」的意圖或行為。即使內容對公司不利,但因未達「散布於眾」要件,且若所述內容基於合理懷疑而非完全無稽,則不構成妨害信用罪。
案例啟示:
這兩個案例共同強調,無論是臉書私訊還是一對一的LINE訊息,若訊息傳播對象是「特定少數人」,而非「不特定大眾」,且沒有進一步擴散的意圖或行為,通常難以構成妨害信用罪。這說明了「散布於眾」在法律認定上的嚴謹性。
捍衛您的商業信譽:您可以怎麼做?
當您的商業信用遭受惡意中傷時,請務必冷靜應對,並採取以下行動:
- 保留證據: 截圖、錄音、錄影、電子郵件、通訊軟體對話紀錄等,任何能證明不實言論存在及散布方式的證據都非常重要。
- 記錄損害: 盡可能記錄因信用受損而造成的具體損失,例如訂單取消、合作終止、資金周轉困難等,這有助於證明「損害之危險」。
- 釐清事實: 仔細分辨對方言論是「虛假流言」還是「有事實基礎的評論」。只有虛假且無根據的言論才可能構成妨害信用罪。
- 評估「散布」範圍: 判斷言論是否已達到「散布於眾」的程度。是公開貼文、大型群組,還是僅限於特定少數人的私下對話?
商業信用是企業的生命線。了解《刑法》妨害信用罪的構成要件,能幫助您在面對惡意攻擊時,更有底氣地捍衛自身的權益。請記住,法律是保護誠實經營者的盾牌,懂得運用它,就能讓您的商業信譽不受侵害。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什麼是妨害信用罪中的「信用」?它和一般講的「名譽」有什麼不同?
A: 妨害信用罪中的「信用」主要指個人或企業在經濟活動中的支付能力、履行債務的誠信程度、交易安全的可信賴性等經濟評價。它與誹謗罪保護的「名譽」(個人在社會上的人格、品行等綜合評價)不同,更側重於商業和經濟層面。
Q: 如果有人在網路上匿名散布不實訊息,我該怎麼追查並提告?
A: 即使對方匿名,您仍可向警方報案或直接向地檢署提告。警方或檢察官會透過IP位址、帳號註冊資料等方式追查發言者身份。您需要提供充足的證據,如截圖、網址、發布時間等,以利追查。
Q: 收到惡意訊息後,我需要證明實際的經濟損失才能提告嗎?
A: 不需要。妨害信用罪是「危險犯」,只要行為足以使社會大眾對您的經濟上履行支付能力或誠信產生不利觀感,即構成犯罪,不以實際發生損害為必要。但若能證明實際損害,對於民事求償會有幫助。
Q: 什麼樣的言論才算「散布流言」?如果對方說的是事實,但對我很不利,也算嗎?
A: 「散布流言」指的是傳播毫無事實根據、虛假不實的言論或謠言。關鍵在於其「不實性」和「無根據性」。如果對方所說的言論有事實基礎,即使對您不利,也可能不構成「流言」,進而難以構成妨害信用罪。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企業商譽無端受損?妨害信用法律戰略指南
您的企業或個人信用遭到惡意散布不實資訊,導致商譽受損嗎?本文將深入淺出地解析台灣法律中關於妨害信用的相關法條,包括民事求償、刑事責任與公平交易法規範,並透過真實案例,提供中年企業主被害人實用的預防與應對策略,助您有效捍衛權益。
家人涉『信用』『背信』案?法律條文與實務解析
當家人面臨牽涉信用或背信的法律案件時,您是否感到焦慮無助?本文將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析台灣民法與刑法中關於信用權、名譽權與背信罪的核心條文,透過生活化案例,幫助您理解案件的可能影響,並提供家屬可以協助釐清的實用指引,讓您在複雜的法律程序中,更能掌握方向。
名譽受損求償指南:公眾人物如何捍衛自身權益?
身為公眾人物,名譽是您的第二生命。當不實言論或惡意攻擊侵害您的名譽時,該如何運用法律武器捍衛自身權益?本文將深入淺出解析台灣名譽權損害賠償的法律依據、精神慰撫金的計算方式、回復名譽的途徑,並透過實際案例,提供您實用的法律自保與求償策略,讓您不再孤單面對網路霸凌與惡意誹謗。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