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保釋聲請被駁回了嗎?面對突如其來的消息,想必您心中充滿了焦慮與疑問。在台灣的司法程序中,保釋(具保停止羈押)是讓被告在訴訟期間暫時恢復自由的重要機制。律點通理解您此刻的心情,這篇文章將帶您深入了解台灣法律對保釋金額設定的原則、法院審酌的關鍵因素,並提供實務上的應對建議,幫助您釐清現況,為下一步做好準備。
什麼是保釋?法院如何決定保釋金額?
「具保停止羈押」是指被告在被羈押後,法院或檢察官允許被告繳納一定金額的保證金或提出保證書,以換取暫時的人身自由。其核心目的,是為了確保被告在訴訟過程中能夠隨時到庭,避免逃跑、串供或湮滅證據。
那麼,法院是如何決定這個保釋金額的呢?這就是「相當之保證金額」的概念,強調金額的「適當性」與「合理性」。
法律依據:刑事訴訟法第111條
《刑事訴訟法》第111條:「許可停止羈押之聲請者,應命提出保證書,並指定相當之保證金額。保證書以該管區域內殷實之人所具者為限,並應記載保證金額及依法繳納之事由。指定之保證金額,如聲請人願繳納或許由第三人繳納者,免提出保證書。繳納保證金,得許以有價證證券代之。許可停止羈押之聲請者,得限制被告之住居。」
依此法條,法院准許停止羈押時,會指定「相當」的保證金額。您可以選擇提出保證書或直接繳納保證金。法院也可能同時限制您的住居地點。
實務考量:函釋與研討結論
實務上,法院會參考以下指導原則:
- 個案審酌原則:根據前司法行政部(54)台刑(二)字第750號函釋,保釋金額「需視法院審酌各個具體案情而為適當之指定」。這表示金額沒有固定標準,而是依據您案件的具體情況來決定。
- 具保方式彈性:司法院第三十六期司法業務研究會研討結論明確,法院裁定主文可直接載明「保證書或保證金」,反映了實務上直接繳納現金保證金的普遍性和便利性。
法院審酌保釋金額的關鍵因素
保釋聲請被駁回,很可能就是法院在以下因素的評估上,認為存在較高的風險:
- 犯罪嫌疑的輕重:情節越重大、嫌疑越深,保釋金可能越高。
- 被告的資力:評估經濟能力,確保保釋金能達到擔保作用。
- 被告的社會關係:有無固定住居、職業、家庭支持等,評估逃亡風險。
- 犯罪的性質與危害:是否為重罪、有無共犯、是否可能再犯等。
- 逃亡或串證之虞:這是羈押的主要原因,保釋金設定應足以降低這些風險。
- 案件進度:證據是否已固定,也會影響法院判斷。
案例迷思與司法實務的指導
網路提及的「保釋金」案例,有些實為詐騙集團虛構的名目,並非法院實際裁定。請務必警惕,勿與法院具保程序混淆。
司法實務更關注的是指導性意見。例如,在個案中,法院會仔細檢視被告的案情嚴重性、有無逃亡紀錄、是否有穩定工作和家庭支持、名下財產狀況等。即使是類似犯罪,若另一被告案情更複雜、涉案金額更高,或有多次潛逃紀錄,其保釋金可能遠高於一般情況,甚至不予具保。這正是「各個具體案情」進行「適當指定」原則的體現。
保釋被駁回後,您可以怎麼做?
聲請保釋被駁回,令人沮喪,但仍有應對機會。
充分準備具保資料
若有再次聲請具保的機會,充分準備以下資料將是關鍵:
- 財力證明:銀行存款、不動產證明等。
- 家庭狀況:家庭成員、扶養證明等。
- 職業證明:在職證明、勞保紀錄等。
- 社會關係證明:社區參與、志工服務證明等。
- 健康狀況:若有特殊健康考量,提供診斷證明。
了解保釋金的性質與風險
- 保釋金非罰金:保釋金是「擔保金」,目的在確保您到庭。只要您遵守規定,案件終結後原則上會發還。
- 保證人資格:若選擇保證書,保證人須為「殷實之人」,資力足夠。單一保證人不足可合併資力。
- 務必遵守法院限制:若法院准予具保並設定限制(如限制住居、出境),務必嚴格遵守。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18條,一旦您逃匿,保釋金將被沒入。
- 警惕詐騙:任何非經法院或檢察官正式文書通知的「保釋金」要求,都應提高警覺並查證。
結語
保釋聲請被駁回,確實是司法程序中的一大考驗。然而,這也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您更深入地了解法院的考量點,並為未來的訴訟程序做更周全的準備。請記住,保釋金額的設定是一個綜合考量的結果,涉及多方面因素。理解這些原則,並在適當的時機提供充分的資料,將有助於您爭取應有的權利。即便目前聲請被駁回,也要保持冷靜,積極應對,因為訴訟程序仍在進行中,仍有機會改變現況。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保釋金被駁回,是不是就沒機會了?
A: 保釋聲請被駁回,並不代表完全沒有機會。這表示法院目前認為存在較高的逃亡、串證或湮滅證據風險,或所提出的具保條件不足。隨著案件進度、證據固定或您能提出更多有利於解除羈押的證據(例如身體狀況惡化、家庭有變故需要照顧等),仍有再次聲請的可能。
Q: 保釋金的金額是固定的嗎?會不會因為案件不同而有差異?
A: 保釋金的金額不是固定的,而是由法院根據「各個具體案情」來「適當指定」。這會考量犯罪嫌疑的輕重、被告的資力、社會關係、犯罪性質與危害、逃亡或串證之虞以及案件進度等多重因素。因此,不同案件,甚至類似案件的保釋金金額都可能有所差異。
Q: 如果我繳不起法院裁定的保釋金怎麼辦?
A: 如果您無法繳納法院裁定的保釋金,就無法完成具保程序,羈押狀態將會持續。此時,您可以與律師討論,是否有可能向法院聲請重新審酌保釋金額,或提出更詳細的財力證明及社會連結資料,證明該金額已超出您的負擔能力,並建議一個您能負擔的合理金額。但法院是否會同意,仍需視個案情況而定。
Q: 保釋金繳出去後,如果我沒有逃跑,案件結束會還給我嗎?
A: 是的,保釋金的性質是擔保金,而非罰金。只要您在訴訟期間遵守法院的傳喚,沒有逃匿、串供或湮滅證據的行為,在案件終結後(例如判決確定、檢察官不起訴等),法院會將您繳納的保釋金全額發還給您或原繳納人。但若您違反規定逃匿,保釋金將會被沒入。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名譽權受損了?掌握關鍵證據,成功為自己討回公道!
被不實言論傷害名譽,卻不知道怎麼辦?這篇文章將為您解析台灣法律中名譽權侵害的構成要件與舉證責任,透過真實案例讓您了解提告的關鍵,並提供實用的證據蒐集建議,幫助您在訴訟中站穩腳步,爭取應有的賠償與權益。
名譽受損求償指南:公眾人物如何捍衛自身權益?
身為公眾人物,名譽是您的第二生命。當不實言論或惡意攻擊侵害您的名譽時,該如何運用法律武器捍衛自身權益?本文將深入淺出解析台灣名譽權損害賠償的法律依據、精神慰撫金的計算方式、回復名譽的途徑,並透過實際案例,提供您實用的法律自保與求償策略,讓您不再孤單面對網路霸凌與惡意誹謗。
企業名譽受損?掌握法律武器,保護您的事業信譽!
您的企業是否曾遭受不實謠言攻擊?本文深入解析台灣《刑法》妨害信用罪與誹謗罪的構成要件,並說明《民法》侵權行為的求償機制。透過真實案例與實務操作指引,教您如何分辨流言與事實、掌握「散布於眾」的界線,並提供預防策略與證據保全建議,助您全面保護企業聲譽,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糾紛與損失。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