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傷痛:您在醫療過失傷害中,絕非孤單
當您懷抱著對醫療專業的信任,卻不幸因醫療行為而遭受傷害時,那份身心俱疲與無助感,是許多過失傷害被害人的共同心聲。您可能感到徬徨,不確定自己的權益在哪裡,也不知道該如何尋求協助。別擔心,律點通理解您的處境,並將透過這篇文章,為您深入淺出地解析台灣醫療過失傷害的法律規範,助您釐清事實、保障權益。
什麼是醫療過失傷害?了解您的權利基礎
在台灣,醫療過失傷害指的是醫事人員在執行醫療業務時,沒有盡到醫療上應有的注意義務,導致病患受到傷害。這不單單是醫療結果不如預期,而是指醫事人員的行為,未能達到當時當地醫療常規與水準的標準。當這種過失造成您的損害時,您便可能依法主張權利。
1. 民事責任:求償您的損失
如果醫療過失導致您產生了實際損失,例如醫療費用、薪資損失、看護費,甚至是精神上的痛苦,您可以依據《民法》向有過失的醫事人員或醫療機構請求損害賠償。
- 《民法》第184條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這條法條是您請求損害賠償的基礎。簡而言之,如果醫事人員或醫療機構的過失行為導致您的身體或健康權利受損,他們就應負起賠償責任。
- 《民法》第188條 (僱用人責任)
如果造成傷害的是醫院的受僱醫師或其他醫事人員,那麼醫院(僱用人)原則上需要與該醫事人員一同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這意味著您可以向醫院請求賠償,這對受害人而言通常更有保障。
- 《民法》第195條 (非財產上損害賠償/慰撫金)
《民法》第195條第1項:「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健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操,或不法侵害其他人格法益而情節重大者,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
除了實質的醫療費用或工作損失,當您因醫療過失遭受身體或精神上的痛苦時,例如身體機能受損、生活品質下降等,您可以依據此條文請求精神慰撫金,也就是俗稱的「精神賠償」。
2. 刑事責任:追究醫事人員的過失
除了民事賠償,若醫事人員的過失行為嚴重到導致您受傷或重傷,且該過失已「逾越合理臨床專業裁量」,則可能構成《刑法》上的過失傷害罪。這部分主要針對醫事人員個人。
- 《刑法》第284條 (過失傷害罪)
《刑法》第284條:「因過失傷害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十萬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十萬元以下罰金。」
這條法條規定了過失傷害的刑罰。但請注意,醫療行為的特殊性讓醫事人員的刑事責任認定門檻較高,必須達到《醫療法》所規定的嚴格標準。
關鍵法條解析:保障您的權益核心
理解《醫療法》第82條對於過失傷害被害人至關重要,它明確界定了醫事人員的責任範圍。
- 《醫療法》第82條:醫療糾紛的核心判斷標準
《醫療法》第82條第1項:「醫療業務之施行,應善盡醫療上必要之注意。」 《醫療法》第82條第2項:「醫事人員因執行醫療業務致生損害於病人,以故意或違反醫療上必要之注意義務且逾越合理臨床專業裁量所致者為限,負損害賠償責任。」 《醫療法》第82條第3項:「醫事人員執行醫療業務因過失致病人死傷,以違反醫療上必要之注意義務且逾越合理臨床專業裁量所致者為限,負刑事責任。」 《醫療法》第82條第4項:「前二項注意義務之違反及臨床專業裁量之範圍,應以該醫療領域當時當地之醫療常規、醫療水準、醫療設施、工作條件及緊急迫切等客觀情況為斷。」
這條法條是醫療糾紛的「定海神針」。它告訴我們,醫事人員的民事和刑事責任都有明確的界線:不僅要違反「注意義務」,還必須「逾越合理臨床專業裁量」。這表示醫療結果不如預期,不必然就是過失。判斷標準則需考量「當時當地」的醫療常規、水準等客觀情況。特別是刑事責任,在2018年修法後,其認定標準更為嚴格。
真實案例故事:從判決看過失認定
了解法條後,我們來看看實際案例,這些故事能幫助您更好地理解法律如何在現實中運作。
案例一:緊急剖腹產的遺憾
陳女士在某診所待產,胎兒心跳監測出現異常,顯示胎兒可能窘迫。診所醫師未能及時判斷狀況並採取緊急剖腹產,導致胎兒出生後因嚴重缺氧,留下永久性的腦部損傷。法院在審理此案時,發現胎心音監視器紀錄存在時間不連續、資料不完整等重大瑕疵,導致醫師難以正確判讀。法院認為,醫師未能即時採取必要措施,且無法證明這些瑕疵與延誤判斷無關,因此認定醫師有過失,需負擔損害賠償責任。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 醫療記錄的完整性和醫師的即時判斷與處置至關重要。當記錄有重大瑕疵,且醫師無法證明其與病患損害無關時,即便病患舉證困難,法院也會適度減輕病患的舉證責任,以維護公平。
案例二:股骨骨折手術的考驗
王先生因股骨骨折接受手術,術後卻發現右下肢縮短了5公分,他認為這是醫師的過失。然而,法院審理後駁回了王先生的請求,認定醫師並無醫療過失。法院指出,醫師在手術前後的處置,包括復位與內固定,都符合當時的醫療常規。王先生下肢縮短的原因,經鑑定是因同一位置多次骨折導致骨頭缺損,以及後續負重踩壓所致,而非本次手術所直接造成。
這個案例說明了: 醫療結果不理想,並不等同於醫師有過失。法院在判斷過失時,會嚴格審視醫師的醫療行為是否符合專業標準和醫療常規,並確認損害結果與醫師的行為之間是否存在「相當因果關係」。如果損害是由於其他因素(如病情自身發展、不可預見的併發症)造成,即使有不良結果,醫師也不會被認定有過失。
我該怎麼辦?實務操作建議
如果您不幸成為醫療過失傷害的被害人,以下是一些您可以採取的實際步驟:
1. 完整保存所有證據
這是最重要的一步。請務必保留所有與醫療過程相關的證據,包括:
- 醫療紀錄: 住院病歷、門診病歷、護理紀錄、手術紀錄、麻醉紀錄等。
- 診斷證明書: 證明您的傷勢與診斷。
- 費用收據: 所有醫療費、交通費、看護費等支出證明。
- 影像資料: X光片、CT、MRI等影像報告及光碟。
- 溝通紀錄: 與醫護人員的對話錄音、簡訊、通訊軟體對話紀錄等。
- 其他: 工作損失證明、身心受創的照片等。
2. 尋求專業鑑定協助
醫療糾紛的專業性極高,法院通常會依賴「衛生福利部醫事審議委員會」的鑑定意見。這份鑑定報告會綜合考量當時當地醫療常規、水準等客觀情況,判斷醫事人員是否有過失。這對案件的勝敗至關重要。
3. 釐清您的訴訟目的
您是希望獲得經濟上的賠償(民事訴訟),還是希望追究醫事人員的刑事責任(刑事訴訟),或是兩者兼顧?兩者的舉證標準、訴訟程序和難度都有所不同。民事訴訟的舉證責任會相對減輕,而刑事責任的認定門檻則較高。
4. 諮詢具有醫療訴訟經驗的律師
醫療糾紛案件涉及醫學和法律的雙重專業,過程複雜且漫長。一位具有醫療訴訟經驗的律師可以協助您整理證據、評估案件可行性、申請鑑定、代表您進行協商或訴訟,大大提升您維護權益的機會。
結論:知識是您走出困境的力量
面對醫療過失傷害,您所承受的痛苦和不確定感是可以理解的。但請記住,法律賦予您維護自身權益的機會。透過了解相關法條、妥善蒐集證據、並尋求專業協助,您將更有能力面對挑戰,為自己爭取應得的公道與賠償。希望這篇文章能為正處於困境的您,點亮一盞明燈,帶來希望與力量。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醫療過失和醫療風險有什麼不同?
A: 醫療過失是指醫事人員沒有盡到醫療上應盡的注意義務,行為有疏失導致病患受傷。而醫療風險是指在依照醫療常規執行醫療行為時,仍可能發生的、無法完全避免的不良結果或併發症。簡單來說,過失是「醫師做錯了」,風險則是「事情不一定會成功,且已有告知,即便醫師沒有做錯也可能發生」。
Q: 我怎麼知道我的傷害是不是醫療過失造成的?
A: 判斷傷害是否由醫療過失造成,需要專業的醫學評估。您可以初步檢視醫療院所的處置是否與您所了解的常規治療有明顯差異,或是是否有延誤診斷、誤診、手術失誤、藥物使用不當等情況。最關鍵的是,您所受的傷害必須與醫師的過失行為有「相當因果關係」。最終的判斷,通常會依賴「衛生福利部醫事審議委員會」的專業鑑定意見。
Q: 醫療糾紛中,被害人需要負擔哪些舉證責任?
A: 原則上,您需要證明醫師有過失、您確實受到損害,以及醫師的過失與損害之間有因果關係。然而,考量到醫療專業的複雜性和醫病雙方在資訊掌握上的不對等,台灣的實務判決會適度減輕病患的舉證責任。例如,如果醫療院所無法提供完整或有瑕疵的病歷紀錄,法院可能會有利於病患的認定。
Q: 醫療過失可以請求哪些賠償?
A: 您可以請求的賠償主要分為兩大類:財產上損害和非財產上損害(精神慰撫金)。財產上損害包括:醫療費用(掛號費、藥費、住院費、手術費等)、看護費、交通費、喪失或減少勞動能力的損失(薪資損失),以及其他因傷害所產生的必要費用。非財產上損害則是指因身體或健康受損所產生的精神痛苦,您可以請求相當金額的精神慰撫金。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商業信用遭惡意損害?法律途徑助您重拾聲譽
您的公司信譽無端受損?本文為您深入解析台灣刑法中「妨害信用罪」與「誹謗罪」的構成要件、兩者區別與實務案例。了解如何辨識惡意流言、蒐集證據,並透過法律途徑維護您的商業聲譽與經濟信用,助您在困境中掌握主動權。
名譽受損求償指南:公眾人物如何捍衛自身權益?
身為公眾人物,名譽是您的第二生命。當不實言論或惡意攻擊侵害您的名譽時,該如何運用法律武器捍衛自身權益?本文將深入淺出解析台灣名譽權損害賠償的法律依據、精神慰撫金的計算方式、回復名譽的途徑,並透過實際案例,提供您實用的法律自保與求償策略,讓您不再孤單面對網路霸凌與惡意誹謗。
企業信用危機?妨害信用罪法律解析與自保指南
您的企業是否曾因不實言論或詐術而面臨商譽危機?本文專為中年企業主,深入解析台灣《刑法》妨害信用罪的構成要件、實務案例,並提供具體法律建議與自保策略,助您有效捍衛企業聲譽與經濟評價,不再讓惡意攻擊損害您的事業。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