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傷害致死或過失致死?釐清兩者差異,為家人爭取生機

傷害致死或過失致死?釐清兩者差異,為家人爭取生機

律點通
2025-06-24
5分鐘
刑事刑事法人身傷害
LINE

「當家人捲入一場意外,甚至不幸造成他人死亡,身為家屬的您,內心的焦慮與不安可想而知。面對複雜的法律程序,您可能會聽到『傷害致死』和『過失致死』這兩個詞。雖然都涉及死亡結果,但在法律上卻有天壤之別,對判決結果影響深遠。律點通理解您的困境,這篇文章將深入淺出地為您解析這兩種罪名的核心差異,幫助您釐清法律迷霧。」

釐清「故意」與「過失」:法律判斷的核心

「在台灣的刑事法律中,判斷一個人是否構成犯罪,以及構成何種罪名,最關鍵的就是看行為人『當時在想什麼』,也就是所謂的『主觀犯意』。這主要區分為『故意』與『過失』。」

  • 故意 (刑法第13條):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造成某個結果,並且希望或放任這個結果發生。例如,明知毆打會造成傷害,仍動手施暴,即為傷害的故意。
  • 過失 (刑法第14條):指行為人雖然不是故意的,但他『應該注意卻沒注意』,或者『預見到可能發生,卻過於自信認為不會發生』,結果還是造成了傷害。例如,因疏忽未注意路況而發生車禍撞傷人,即為過失。

傷害致死罪 vs. 過失致死罪:刑責大不同

「理解了故意與過失,我們就能更清楚地分辨傷害致死罪與過失致死罪。」

傷害致死罪 (刑法第277條第2項前段)

「這是一種『加重結果犯』。行為人本來只是想『傷害』對方,但沒想到,這個傷害行為卻意外地導致對方死亡。」

《刑法》第277條第2項前段:「犯前項之罪(傷害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其關鍵在於:有傷害的故意,但該傷害行為卻導致對方死亡,且行為人對死亡結果客觀上能預見但無致死意圖。例如,攻擊頭部或頸部等要害,即使只是一下,也可能被認為對死亡結果有預見可能性。」

「傷害致死罪的刑度非常重,是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過失致死罪 (刑法第276條)

「這就單純多了,行為人完全沒有要傷害或殺害對方的故意,死亡結果純粹是因為他的『疏忽』或『過於自信』造成的。」

《刑法》第276條:「因過失致人於死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其關鍵在於:完全沒有傷害或殺害的故意,死亡結果純粹是因為他沒盡到應有的注意義務。例如,在拉扯中不小心讓對方跌倒撞到頭死亡,如果當時沒有任何傷害意圖,就可能構成過失致死。」

「過失致死罪的刑度相對輕微,是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兩者核心區別

罪名行為時主觀意圖對死亡結果的態度刑度差異
傷害致死罪傷害的故意對死亡結果是過失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過失致死罪完全沒有傷害或殺害的故意對死亡結果是過失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法院如何判斷?實務案例解析

「法院在判斷究竟是傷害致死還是過失致死時,會綜合考量所有客觀證據,來推斷行為人當時的主觀意圖。以下分享兩個改編自真實案例的情境,幫助您理解。」

情境一:一時氣憤卻釀大禍 (傷害致死案例)

「某日,小李與老王因細故爭執,老王先持物攻擊小李,小李奪下物品後,一時氣憤之下反擊,揮打老王一下,卻不慎擊中老王頭部要害,導致老王傷重不治。法院審理時指出,小李與老王平日無深仇大恨,小李也僅反擊一下,難以認定有殺人的故意。然而,小李奪物反擊,是基於傷害老王的意圖,且使用堅硬物品攻擊頭部,客觀上應能預見可能導致死亡的危險。因此,法院最終認定小李犯了傷害致人於死罪。」

律點通提醒:即使沒有殺人的意圖,但只要有傷害的故意,且傷害行為導致死亡,若客觀上能預見死亡的可能,就可能構成傷害致死。

情境二:誤判情勢意外致死 (過失致死案例)

「阿明與阿華酒後爭執,阿華情緒激動並兩度攻擊阿明。阿明為擺脫阿華,兩人拉扯推擠,阿華跌倒。隨後阿華趁阿明彎腰時再次毆打阿明。阿明起身後,誤以為阿華可能繼續攻擊,情急之下出拳打向阿華下巴一下,阿華隨即後仰倒地,頭部撞擊水泥地不治。法院審理認為,阿明出拳時機不符『正當防衛』要件,但考量阿華之前確實有攻擊行為,阿明是『誤以為』自己還在受威脅才反擊,此為『誤想正當防衛』。法院進一步分析,阿明應注意阿華酒醉、平衡感不佳,攻擊上半身可能導致跌倒撞擊致死,但他卻疏忽了這一點。因此,法院最終認定阿明犯了過失致人於死罪。」

律點通提醒:即使您認為自己是在防衛,但若客觀上不符合正當防衛的條件,且您的行為存在過失,仍可能被認定為過失致死。

家屬能做些什麼?實用建議

「面對這樣的困境,身為被告家屬,您的支持與行動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您可以參考的實用建議:」

  • 避免肢體衝突:提醒家人,無論發生任何爭執,盡量避免與他人發生肢體衝突,尤其是在酒精影響或對方身體狀況不明時。一個不經意的動作,都可能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 事發後即時應對:若不幸發生意外,務必立即停止任何可能加重傷害的行為,並迅速報警、叫救護車。積極配合警方調查,提供真實情況,並表達悔意。這些在後續的量刑上都會被法院納入考量。
  • 積極尋求和解:在刑事訴訟中,與被害人家屬達成和解並提供賠償,通常會被法院視為有利於被告的量刑因素,有助於爭取較輕的判決。您可以協助家人與被害人家屬溝通,協商合理的和解條件。

結語

「『傷害致死』與『過失致死』雖然都導致了生命的逝去,但兩者在法律上的定義、構成要件及刑度上都有著巨大的差異。理解這些差異,對於您的家人在案件中的辯護方向和最終判決結果至關重要。律點通希望這篇文章能為身陷困境的您提供一絲指引。」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如何判斷是傷害致死還是過失致死?

A: 法院會綜合考量行為人與被害人的關係、衝突起因、使用的工具、攻擊部位、下手輕重、行為時態度及事後處置等客觀證據,來判斷行為人當時的主觀意圖。關鍵在於行為人是否有「傷害的故意」。

Q: 被告家屬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被告?

A: 您可以鼓勵被告積極配合調查,表達悔意,並盡早與被害人家屬溝通,尋求和解與賠償。這些積極的態度和行動,通常會被法院視為有利的量刑因素。

Q: 和解對判決有什麼影響?

A: 在刑事案件中,被告與被害人家屬達成和解並履行賠償,通常能展現被告的悔悟與負責態度,法院在量刑時會將此納入考量,有助於爭取較輕的刑度或有利的判決。

Q: 如果被告是「誤以為正當防衛」呢?

A: 這在法律上稱為「誤想正當防衛」。根據我國實務見解,這種情況可能阻卻故意責任,但法院仍會檢視行為人是否有過失。若有過失,則可能從原本的傷害致死轉為過失致死,刑責會大幅減輕。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