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家暴指控怎麼辦?被告應了解的法律權益與應對策略

家暴指控怎麼辦?被告應了解的法律權益與應對策略

律點通
2025-06-22
5分鐘
刑事家庭暴力法律訴訟
LINE

突如其來的家暴指控:您該如何應對?

當您被捲入家庭暴力案件,無論是收到警方通知、法院文書,或是被聲請保護令,這都可能讓您感到震驚與不知所措。作為「律點通」,我理解您此刻的焦慮。這篇文章旨在為身處家暴指控漩渦中的您,提供清晰的法律指引,幫助您了解相關法規、程序,並學習如何妥善應對,以保障自身權益。

了解「家庭暴力」與「保護令」:您必須知道的法律定義

首先,我們需要釐清法律上對「家庭暴力」的定義,以及什麼是「保護令」。

家庭暴力,依據《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定義,不僅限於身體上的毆打,也包含精神上(如言語恐嚇、騷擾、控制)或經濟上(如不給予生活費、強制取財)的不法侵害。當這些行為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就可能構成家庭暴力。

而「保護令」,則是法院為保護家庭暴力被害人所核發的命令。它有兩種主要類型:

  • 暫時保護令:如果情況緊急,有立即的危險,法院可能在未開庭審理前就核發,提供即時的保護。
  • 通常保護令:經過法院審理後,確認有家庭暴力事實且有必要時核發,效期最長可達二年,期滿前得聲請延長。

您必須了解,這些保護令都是為了制止家庭暴力行為,保護被害人安全。依據《家庭暴力防治法》第10條規定,除了被害人本人,檢察官、警察機關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也都可以向法院聲請保護令。一旦保護令核發,其內容將對您的行為產生具體且嚴格的限制。

保護令的具體內容:您可能面臨的限制

《家庭暴力防治法》第14條詳細列舉了法院核發保護令時,可能對您施加的各項命令。這些命令旨在全面保護被害人,因此可能對您的生活造成重大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幾項包括:

《家庭暴力防治法》第14條:「法院於審理終結後,認有家庭暴力之事實且有必要者,應依聲請或依職權核發包括下列一款或數款之通常保護令: 一、禁止相對人對於被害人、目睹家庭暴力兒童及少年或其特定家庭成員實施家庭暴力。 二、禁止相對人對於被害人、目睹家庭暴力兒童及少年或其特定家庭成員為騷擾、接觸、跟蹤、通話、通信或其他非必要之聯絡行為。 三、命相對人遷出被害人、目睹家庭暴力兒童及少年或其特定家庭成員之住居所;必要時,並得禁止相對人就該不動產為使用、收益或處分行為。 四、命相對人遠離下列場所特定距離:被害人、目睹家庭暴力兒童及少年或其特定家庭成員之住居所、學校、工作場所或其他經常出入之特定場所。 六、定暫時對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由當事人之一方或雙方共同任之、行使或負擔之內容及方法;必要時,並得命交付子女。 七、定相對人對未成年子女會面交往之時間、地點及方式;必要時,並得禁止會面交往。 十、命相對人完成加害人處遇計畫。 十三、禁止相對人未經被害人同意,重製、散布、播送、交付、公然陳列,或以他法供人觀覽被害人之性影像。 十四、命相對人交付所持有之被害人性影像予被害人;必要時,並得命其刪除之。 十五、命相對人刪除或向網際網路平臺提供者、網際網路應用服務提供者或網際網路接取服務提供者申請移除其已上傳之被害人性影像。」

這代表您可能被法院命令:

  • 禁止實施暴力或騷擾:最基本的命令,禁止您對被害人進行任何形式的暴力或不必要的聯絡。
  • 遷出住居所或遠離特定場所:您可能被要求搬離共同居住的房子,或被限制不能靠近被害人的住家、學校、工作地點等一定距離。
  • 子女監護與會面交往:法院會暫時決定未成年子女的監護權歸屬,並可能限制或禁止您與子女的會面交往。
  • 完成加害人處遇計畫:您可能被要求參加心理輔導、認知教育、親職教育等課程,旨在矯正行為,降低再犯風險。
  • 性影像保護:若涉及性影像,法院可命令您刪除、交付或移除已上傳的性影像,並禁止散布。

此外,保護令也可能包含要求您支付被害人相關費用,如醫療費、律師費或扶養費等。

警政與主管機關:您會接觸到的單位

當家庭暴力案件發生時,您可能會和以下單位接觸:

  • 警察機關:警察是第一線處理者。依據《家庭暴力防治法》第48條,警察在接獲報案後,有權立即到場,並採取措施保護被害人(例如:將被害人送往庇護所或醫療機構),也會對您進行告誡或訪查。您應配合警方調查,但也有權利保持緘默或要求律師在場。
  • 家庭暴力防治中心:這是由直轄市、縣(市)政府設立的單位(《家庭暴力防治法》第8條)。雖然主要服務被害人,但也負責轉介加害人處遇及追蹤輔導,因此您可能會因法院命令而與其接觸。

面對家庭暴力指控,您該怎麼辦?實務應對建議

面對指控,正確的應對方式至關重要:

  1. 保持冷靜,切勿激化衝突:任何情緒性的反擊或不當言行,都可能成為不利於您的證據。務必保持理智,避免與對方或警方發生口角或肢體衝突。
  2. 配合警方調查,但了解自身權利:當警察到場時,請配合其指示,但您有權利保持緘默,並要求在律師陪同下進行筆錄。在不了解情況前,請勿隨意簽署任何文件或做出不利於自己的陳述。
  3. 立即停止與對方的所有接觸:無論您是否認同指控,在案件處理期間,請避免主動聯繫、跟蹤、騷擾對方,包括電話、簡訊、社群媒體等。這不僅是為了避免激化矛盾,更是為了避免被認為違反了潛在的保護令或構成新的騷擾行為。
  4. 收集有利證據:如果您認為指控不實或有誤解,務必積極收集有利於自己的證據,例如:通訊紀錄(證明未騷擾)、錄音錄影(證明當時情況)、證人、不在場證明、傷勢照片(若有反擊導致的傷勢)等。這些證據將在法院審理時發揮關鍵作用。
  5. 尋求法律專業協助:家庭暴力案件涉及複雜的法律程序,建議您盡快諮詢專業律師。律師可以協助您分析案情、準備答辯、提供法律意見、代理出庭,並協助您釐清保護令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6. 若保護令核發,務必嚴格遵守:一旦法院核發保護令,請務必嚴格遵守其所有內容。違反保護令是刑事犯罪行為,可能面臨刑事罰責,包括拘役或科或併科罰金,甚至可能被羈押。

加害人處遇計畫:一項重要的命令

如前所述,法院核發保護令時,常會命令相對人完成「加害人處遇計畫」。這項計畫通常包括心理輔導、認知教育、親職教育、戒癮治療或精神治療等。這不僅是法律要求,也是一個重新審視自身行為、學習有效溝通、避免再犯的機會。積極配合處遇計畫,有助於向法院展現您的悔意與改善意願。

常見疑問與挑戰

  • 保護令核發的「必要性」認定:法院在核發保護令時,除了確認有家庭暴力事實外,還會判斷是否有「必要性」。這意味著法院會考量被害人的具體處境、危險程度以及您的行為模式來決定核發何種保護措施。即使您認為行為輕微,法院仍可能基於保護被害人的立場而核發保護令。
  • 處遇計畫的實效與追蹤:處遇計畫的執行成效與您的配合意願息息相關。雖然法律賦予法院命令處遇計畫的權力,但其真正的效果仍仰賴專業機構的介入與您的持續努力。

面對家庭暴力指控是一段艱難的過程,但了解法律、積極應對,是您維護自身權益的重要一步。請務必冷靜處理,並尋求專業協助,以妥善面對挑戰。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被指控家暴後,我應該立即做些什麼?

A: 首先,請保持冷靜,切勿與對方或警方發生任何衝突。接著,立即停止與對方的所有接觸,包括電話、訊息、社群媒體等,以免被視為騷擾。同時,盡快收集對您有利的證據,並尋求專業律師的協助,了解您的法律權利與應對策略。

Q: 如果法院核發了保護令,我該怎麼辦?

A: 一旦法院核發保護令,您必須嚴格遵守其所有內容。保護令可能包含禁止接觸、遠離特定場所、遷出住居所、子女會面限制等。違反保護令是刑事犯罪,可能導致拘役、罰金甚至被羈押。如果您對保護令內容有疑問,應立即諮詢律師,而非自行判斷或違反。

Q: 我不認為我有家暴行為,該如何證明?

A: 您需要積極收集證據來證明您的清白或減輕指控。這可能包括:通訊紀錄(證明您未騷擾或恐嚇)、錄音錄影、證人證詞、不在場證明、或任何能反駁對方指控的具體事實。建議您將所有證據整理好,並交由您的律師評估,以準備有效的答辯。

Q: 什麼是「加害人處遇計畫」?我被命令參加後該怎麼做?

A: 加害人處遇計畫是法院在核發保護令時,可能命令您參加的一系列輔導課程,例如心理輔導、認知教育、親職教育等。這是為了協助您改變行為模式,降低再犯風險。如果您被命令參加,務必積極配合並完成所有課程。這不僅是法律義務,也是向法院展現您改善意願的機會。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