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衝突自保?正當防衛法律權益解析
當您的家人在家庭暴力衝突中,為了保護自己而反擊,卻因此被指控傷害時,心中的焦慮與無助可想而知。您可能會想:「他/她明明是為了保護自己,這樣也有罪嗎?」在台灣的法律中,確實存在「正當防衛」這項權利,它讓人在面對不法侵害時,有權採取必要的防衛行為而不受處罰。今天,律點通將為您深入解析家庭暴力案件中的正當防衛,希望能為您和您的家人帶來一份清晰的指引與力量。
什麼是「正當防衛」?
在法律上,「正當防衛」是一種可以阻卻違法的事由,意思是行為雖然看起來像犯罪,但因為具有正當性而不受處罰。這項權利規定在《刑法》中,為您摘錄最重要的條文:
《刑法》第23條(正當防衛):「對於現在不法之侵害,而出於防衛自己或他人權利之行為,不罰。但防衛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簡單來說,要主張正當防衛,必須符合以下幾個關鍵條件:
- 「現在」不法之侵害: 侵害必須是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且具有不法性。如果侵害已經過去,或根本還沒發生,就不能主張正當防衛。但請注意,如果侵害是「持續性」的,即使對方短暫停止,但仍有再次攻擊的可能,也可能符合這個要件。
- 防衛自己或他人權利: 行為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權益,例如身體、生命、自由等。
- 防衛行為: 行為人主觀上必須有防衛的意圖,而不是單純的報復或憤怒。
- 必要性與不過當: 防衛的手段必須是排除侵害所必需,且不能明顯超過侵害的程度。這是一個「比例原則」的判斷,法院會考量雙方體格、使用的工具、攻擊部位和強度等因素。
家庭暴力案件中,為何「正當防衛」特別重要?
家庭暴力案件的特殊性在於,衝突往往發生在長期關係中,且可能伴隨權力不對等。被指控傷害的家人,可能長期處於受壓迫的狀態,其反擊行為往往是長期累積的壓力爆發。此時,正當防衛的判斷就顯得更為複雜與重要,法院會更細緻地審酌衝突的起因與過程。
釐清關鍵:是「正當防衛」還是「互毆」?
在家庭暴力案件中,一個常見的爭議點就是,究竟是「正當防衛」還是「互毆」?兩者的法律後果截然不同。法院判斷的關鍵,在於行為人是否有「防衛」的意思,以及對方的不法侵害是否「正在發生」。
特徵項目 | 正當防衛 | 互毆 |
---|---|---|
行為目的 | 為了排除或制止對方的不法侵害 | 雙方都帶有傷害對方的意圖 |
侵害狀態 | 對方正在進行或即將進行不法侵害 | 雙方都發動攻擊,或在侵害結束後還擊 |
法律後果 | 行為不罰(或減輕、免除其刑) | 雙方都可能構成傷害罪 |
實務案例解析:從故事看懂正當防衛
為了讓您更清楚,我們來看看兩個實際案例改編的故事:
案例一:當「反擊」變成「報復」
小美與丈夫阿華發生爭執,阿華情緒失控,先掌摑了小美一巴掌。小美氣不過,在阿華已經停止攻擊並轉身離開後,衝上前去用力推倒阿華,導致阿華頭部受傷。法院審理後認為,雖然阿華先動手,但小美反擊時,阿華的不法侵害已經結束,小美的行為更像是報復,而非當下的防衛。因此,法院判斷這屬於「互毆」,小美無法主張正當防衛。
律點通提醒: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現在不法之侵害」是正當防衛的核心。一旦對方的侵害停止,任何後續的反擊行為都可能被視為報復,而無法主張正當防衛。
案例二:為保護幼兒的「必要反擊」
阿明與父親老王發生激烈爭吵,老王情緒激動,持續對阿明拳打腳踢,甚至試圖搶奪阿明懷中抱著的幼兒。阿明為了保護自己和幼兒的安全,在老王持續攻擊的情況下,將老王壓制在地,直到老王不再攻擊為止。法院審理後,勘驗了現場錄影,認定老王的攻擊具有「持續性」,阿明壓制老王的行為是為了保護自己和懷中幼兒的生命身體安全,屬於對「現在不法侵害」的必要防衛,因此判決阿明無罪。
律點通提醒: 這個案例說明,即使在家庭成員間發生衝突,只要對方的侵害是持續性的,且反擊行為是為了保護自己或他人(特別是未成年子女)的權利,且手段並未過當,仍可能被法院認定為正當防衛。
面臨指控,家屬能做什麼?實務操作指引
當您的家人面臨家庭暴力案件中的傷害指控時,以下是您可以協助的實務操作建議:
- 證據保全,越快越好:
- 立即驗傷: 無論是您的家人(被告)還是對方(告訴人),都應立即前往醫院取得詳細的驗傷診斷證明,記錄傷勢部位、大小、成因,並保留所有醫療單據。
- 蒐集物證: 現場照片、錄影、錄音(若有)、損壞物品等,任何能證明事發經過、侵害程度或對方挑釁行為的證據都應盡力蒐集。
- 尋找證人: 若有目擊者,應盡可能取得其證詞,並請其配合偵查或審判程序。
- 即時報案與清楚陳述:
- 立即報警: 衝突發生後應盡快報警,避免被認定為互毆或事後報復。
- 清楚說明: 向警方或檢察官陳述時,務必清楚說明對方先動手、侵害的具體行為、您的家人反擊的目的(是為了防衛而非報復)、反擊的程度,以及對方持續侵害的狀況。強調「防衛」的意思。
- 避免防衛過當:
- 衡量必要性: 反擊行為應以制止不法侵害為目的,避免使用過度武力或攻擊要害部位。一旦不法侵害停止或對方已無攻擊能力,應立即停止反擊,否則後續行為可能被視為傷害。
- 尋求專業協助:
- 法律諮詢: 盡早尋求法律專業人士的協助,評估案情,制定訴訟策略。他們能幫助您分析證據,並在偵查與審判階段提供專業辯護。
- 保護令: 若您的家人是長期受暴者,務必積極聲請民事保護令,這不僅能提供法律上的保護,也能作為長期受暴的證據之一。
- 社工與心理輔導: 家庭暴力案件往往涉及複雜的家庭關係和心理創傷,尋求社工或心理輔導的協助,有助於處理情緒和重建生活。
結論
在家庭暴力案件中主張正當防衛,是一個複雜但重要的法律議題。法院在審理時,會綜合考量所有客觀證據,並細緻分析行為人的主觀意圖、侵害的持續性、防衛行為的必要性與比例性。面對這樣的困境,請務必冷靜應對,積極蒐集證據,並清楚表達事件經過。記住,法律賦予人民自保的權利,而您為家人所做的努力,將是他們面對挑戰時最堅實的後盾。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什麼情況下,反擊會被認為是「防衛過當」?
A: 防衛過當通常是指反擊的強度或方式,明顯超過了制止不法侵害的必要程度。例如,對方徒手攻擊,您卻使用刀械造成重傷;或者在對方已經停止攻擊、倒地不起後,您仍持續毆打。法院會綜合考量雙方體格、有無武器、攻擊部位、傷勢輕重、現場環境等因素來判斷。重要的是,防衛行為應以「終止侵害」為目的,而非「懲罰」對方。
Q: 如果過去長期遭受家暴,這次的反擊會被視為正當防衛嗎?
A: 長期遭受家暴的背景,雖然不能直接作為正當防衛的唯一依據,但它會是法院在判斷「現在不法之侵害」是否具有持續性、以及行為人反擊時的主觀意圖(是否為防衛)的重要考量因素。法院可能會更傾向於理解長期受壓迫者在特定時點的反擊,並審酌其在恐懼下的情緒反應。因此,在陳述時務必說明長期受暴的狀況,並強調這次反擊是為了制止當下的侵害。
Q: 報警時,該如何向警方說明,才能讓正當防衛的主張更有利?
A: 向警方陳述時,請務必強調以下幾點: 1. 對方是先動手的一方: 清楚說明對方的具體攻擊行為,例如「他先推我」、「他先揮拳」。 2. 反擊是為了自保: 強調您的行為是為了制止對方的不法侵害,而非主動攻擊或報復。 3. 侵害的持續性: 如果對方是持續攻擊,即使短暫停頓,也要說明其仍有再次攻擊的意圖或行為,讓警方理解您的反擊是為了終止持續的危險。 4. 反擊的程度: 說明您的反擊是「必要且不過當」的,例如「我只是把他推開」、「我只是抓住他讓他無法繼續攻擊」。 5. 提供證據: 若有驗傷單、錄音錄影等,立即提供給警方。
Q: 除了法律程序,還有哪些資源可以幫助我的家人?
A: 除了法律程序,您的家人還可以尋求以下資源的協助: 各地家庭暴力防治中心: 提供社工諮詢、庇護安置、心理輔導等服務。 113保護專線: 24小時提供家庭暴力、性侵害、性騷擾的諮詢與通報服務。 心理諮商機構: 協助處理長期受暴帶來的心理創傷與壓力。 法律扶助基金會: 提供符合資格者免費的法律諮詢與訴訟代理服務。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名譽受損求償指南:公眾人物如何捍衛自身權益?
身為公眾人物,名譽是您的第二生命。當不實言論或惡意攻擊侵害您的名譽時,該如何運用法律武器捍衛自身權益?本文將深入淺出解析台灣名譽權損害賠償的法律依據、精神慰撫金的計算方式、回復名譽的途徑,並透過實際案例,提供您實用的法律自保與求償策略,讓您不再孤單面對網路霸凌與惡意誹謗。
名譽受損怎麼辦?誹謗求償關鍵證據與法律指南
遭遇名譽權侵害,卻不知如何提告求償?本文為您深入解析台灣名譽權侵害的法律構成要件與舉證責任,透過白話法條說明與實務案例,教您如何有效蒐證、證明損害,並避開常見訴訟盲點,助您捍衛自身權益,成功爭取應有的賠償。
企業商譽無端受損?妨害信用法律戰略指南
您的企業或個人信用遭到惡意散布不實資訊,導致商譽受損嗎?本文將深入淺出地解析台灣法律中關於妨害信用的相關法條,包括民事求償、刑事責任與公平交易法規範,並透過真實案例,提供中年企業主被害人實用的預防與應對策略,助您有效捍衛權益。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