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欄家暴衝突自保?正當防衛法律權益解析

家暴衝突自保?正當防衛法律權益解析

律點通
2025-06-22
5分鐘
刑事家庭暴力刑事辯護
LINE

家暴衝突自保?正當防衛法律權益解析

當您的家人在家庭暴力衝突中,為了保護自己而反擊,卻因此被指控傷害時,心中的焦慮與無助可想而知。您可能會想:「他/她明明是為了保護自己,這樣也有罪嗎?」在台灣的法律中,確實存在「正當防衛」這項權利,它讓人在面對不法侵害時,有權採取必要的防衛行為而不受處罰。今天,律點通將為您深入解析家庭暴力案件中的正當防衛,希望能為您和您的家人帶來一份清晰的指引與力量。

什麼是「正當防衛」?

在法律上,「正當防衛」是一種可以阻卻違法的事由,意思是行為雖然看起來像犯罪,但因為具有正當性而不受處罰。這項權利規定在《刑法》中,為您摘錄最重要的條文:

《刑法》第23條(正當防衛):「對於現在不法之侵害,而出於防衛自己或他人權利之行為,不罰。但防衛行為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簡單來說,要主張正當防衛,必須符合以下幾個關鍵條件:

  • 「現在」不法之侵害: 侵害必須是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且具有不法性。如果侵害已經過去,或根本還沒發生,就不能主張正當防衛。但請注意,如果侵害是「持續性」的,即使對方短暫停止,但仍有再次攻擊的可能,也可能符合這個要件。
  • 防衛自己或他人權利: 行為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權益,例如身體、生命、自由等。
  • 防衛行為: 行為人主觀上必須有防衛的意圖,而不是單純的報復或憤怒。
  • 必要性與不過當: 防衛的手段必須是排除侵害所必需,且不能明顯超過侵害的程度。這是一個「比例原則」的判斷,法院會考量雙方體格、使用的工具、攻擊部位和強度等因素。

家庭暴力案件中,為何「正當防衛」特別重要?

家庭暴力案件的特殊性在於,衝突往往發生在長期關係中,且可能伴隨權力不對等。被指控傷害的家人,可能長期處於受壓迫的狀態,其反擊行為往往是長期累積的壓力爆發。此時,正當防衛的判斷就顯得更為複雜與重要,法院會更細緻地審酌衝突的起因與過程。

釐清關鍵:是「正當防衛」還是「互毆」?

在家庭暴力案件中,一個常見的爭議點就是,究竟是「正當防衛」還是「互毆」?兩者的法律後果截然不同。法院判斷的關鍵,在於行為人是否有「防衛」的意思,以及對方的不法侵害是否「正在發生」。

特徵項目正當防衛互毆
行為目的為了排除或制止對方的不法侵害雙方都帶有傷害對方的意圖
侵害狀態對方正在進行或即將進行不法侵害雙方都發動攻擊,或在侵害結束後還擊
法律後果行為不罰(或減輕、免除其刑)雙方都可能構成傷害罪

實務案例解析:從故事看懂正當防衛

為了讓您更清楚,我們來看看兩個實際案例改編的故事:

案例一:當「反擊」變成「報復」

小美與丈夫阿華發生爭執,阿華情緒失控,先掌摑了小美一巴掌。小美氣不過,在阿華已經停止攻擊並轉身離開後,衝上前去用力推倒阿華,導致阿華頭部受傷。法院審理後認為,雖然阿華先動手,但小美反擊時,阿華的不法侵害已經結束,小美的行為更像是報復,而非當下的防衛。因此,法院判斷這屬於「互毆」,小美無法主張正當防衛。

律點通提醒: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現在不法之侵害」是正當防衛的核心。一旦對方的侵害停止,任何後續的反擊行為都可能被視為報復,而無法主張正當防衛。

案例二:為保護幼兒的「必要反擊」

阿明與父親老王發生激烈爭吵,老王情緒激動,持續對阿明拳打腳踢,甚至試圖搶奪阿明懷中抱著的幼兒。阿明為了保護自己和幼兒的安全,在老王持續攻擊的情況下,將老王壓制在地,直到老王不再攻擊為止。法院審理後,勘驗了現場錄影,認定老王的攻擊具有「持續性」,阿明壓制老王的行為是為了保護自己和懷中幼兒的生命身體安全,屬於對「現在不法侵害」的必要防衛,因此判決阿明無罪。

律點通提醒: 這個案例說明,即使在家庭成員間發生衝突,只要對方的侵害是持續性的,且反擊行為是為了保護自己或他人(特別是未成年子女)的權利,且手段並未過當,仍可能被法院認定為正當防衛。

面臨指控,家屬能做什麼?實務操作指引

當您的家人面臨家庭暴力案件中的傷害指控時,以下是您可以協助的實務操作建議:

  1. 證據保全,越快越好:
  • 立即驗傷: 無論是您的家人(被告)還是對方(告訴人),都應立即前往醫院取得詳細的驗傷診斷證明,記錄傷勢部位、大小、成因,並保留所有醫療單據。
  • 蒐集物證: 現場照片、錄影、錄音(若有)、損壞物品等,任何能證明事發經過、侵害程度或對方挑釁行為的證據都應盡力蒐集。
  • 尋找證人: 若有目擊者,應盡可能取得其證詞,並請其配合偵查或審判程序。
  1. 即時報案與清楚陳述:
  • 立即報警: 衝突發生後應盡快報警,避免被認定為互毆或事後報復。
  • 清楚說明: 向警方或檢察官陳述時,務必清楚說明對方先動手、侵害的具體行為、您的家人反擊的目的(是為了防衛而非報復)、反擊的程度,以及對方持續侵害的狀況。強調「防衛」的意思。
  1. 避免防衛過當:
  • 衡量必要性: 反擊行為應以制止不法侵害為目的,避免使用過度武力或攻擊要害部位。一旦不法侵害停止或對方已無攻擊能力,應立即停止反擊,否則後續行為可能被視為傷害。
  1. 尋求專業協助:
  • 法律諮詢: 盡早尋求法律專業人士的協助,評估案情,制定訴訟策略。他們能幫助您分析證據,並在偵查與審判階段提供專業辯護。
  • 保護令: 若您的家人是長期受暴者,務必積極聲請民事保護令,這不僅能提供法律上的保護,也能作為長期受暴的證據之一。
  • 社工與心理輔導: 家庭暴力案件往往涉及複雜的家庭關係和心理創傷,尋求社工或心理輔導的協助,有助於處理情緒和重建生活。

結論

在家庭暴力案件中主張正當防衛,是一個複雜但重要的法律議題。法院在審理時,會綜合考量所有客觀證據,並細緻分析行為人的主觀意圖、侵害的持續性、防衛行為的必要性與比例性。面對這樣的困境,請務必冷靜應對,積極蒐集證據,並清楚表達事件經過。記住,法律賦予人民自保的權利,而您為家人所做的努力,將是他們面對挑戰時最堅實的後盾。

常見問題快速解答

Q: 什麼情況下,反擊會被認為是「防衛過當」?

A: 防衛過當通常是指反擊的強度或方式,明顯超過了制止不法侵害的必要程度。例如,對方徒手攻擊,您卻使用刀械造成重傷;或者在對方已經停止攻擊、倒地不起後,您仍持續毆打。法院會綜合考量雙方體格、有無武器、攻擊部位、傷勢輕重、現場環境等因素來判斷。重要的是,防衛行為應以「終止侵害」為目的,而非「懲罰」對方。

Q: 如果過去長期遭受家暴,這次的反擊會被視為正當防衛嗎?

A: 長期遭受家暴的背景,雖然不能直接作為正當防衛的唯一依據,但它會是法院在判斷「現在不法之侵害」是否具有持續性、以及行為人反擊時的主觀意圖(是否為防衛)的重要考量因素。法院可能會更傾向於理解長期受壓迫者在特定時點的反擊,並審酌其在恐懼下的情緒反應。因此,在陳述時務必說明長期受暴的狀況,並強調這次反擊是為了制止當下的侵害。

Q: 報警時,該如何向警方說明,才能讓正當防衛的主張更有利?

A: 向警方陳述時,請務必強調以下幾點: 1. 對方是先動手的一方: 清楚說明對方的具體攻擊行為,例如「他先推我」、「他先揮拳」。 2. 反擊是為了自保: 強調您的行為是為了制止對方的不法侵害,而非主動攻擊或報復。 3. 侵害的持續性: 如果對方是持續攻擊,即使短暫停頓,也要說明其仍有再次攻擊的意圖或行為,讓警方理解您的反擊是為了終止持續的危險。 4. 反擊的程度: 說明您的反擊是「必要且不過當」的,例如「我只是把他推開」、「我只是抓住他讓他無法繼續攻擊」。 5. 提供證據: 若有驗傷單、錄音錄影等,立即提供給警方。

Q: 除了法律程序,還有哪些資源可以幫助我的家人?

A: 除了法律程序,您的家人還可以尋求以下資源的協助: 各地家庭暴力防治中心: 提供社工諮詢、庇護安置、心理輔導等服務。 113保護專線: 24小時提供家庭暴力、性侵害、性騷擾的諮詢與通報服務。 心理諮商機構: 協助處理長期受暴帶來的心理創傷與壓力。 法律扶助基金會: 提供符合資格者免費的法律諮詢與訴訟代理服務。

※ 網站聲明

著作權由「律點通」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所引用資料也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相關文章推薦

需要專業法律諮詢?

立即加賴,綁定貼身法律助理

律點通
法律助理